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Rivera's 600 saves

"As far as MLB history is concerned, like I said, Rivera is the greatest of all-time at his position. Some may denounce the importance of a closer, but tell that to the Yankees and their fans, who have witnessed Rivera's "Superman" ability to rescue the Yankees in their toughest spots. Tell that to all the hitters he's struck out in big games and all the bats he's shattered."

http://bleacherreport.com/articles/847868-mariano-rivera-600-saves-how-important-the-yankees-closer-is-in-mlb-history

My USA "journey"

Important dates:

- September 3, 2007: the day I went to the States (Princeton, New Jersey)

- September 7, 2011: the day I moved back to Taiwan

Places I've lived in for a while:

- New Jersey: Princeton, Newark
- Washington: Seattle
- California: Santa Clara, San Jose

And this concludes my 4-year journey in the States.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Rocket Returns

One of my favorite pitchers, even though he was with the Red Sox for most of his career. :)

Rocket Returns


Roger Clemens Announcement at Yankee Stadium 05/06/07


Roger Clemens Press Conference, 5/6/07


Roger CLEMENS 1999 New York Yankees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Scottie Pippen: Power and Grace

Scottie Pippen: Power and Grace (Part 1)


Scottie Pippen: Power and Grace (Part 2)


Scottie Pippen: Power and Grace (Part 3)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NCIS: "Requium" (5.07)

Beautiful Ending.

NCIS: "Heartland" (6.04)

Gibbs met Shannon. "I'm Shannon."


Remix: "Heartland" and "Lost".

NCIS: "Honor Code" (3.07)



Very good ending.

It's the first time we were introducted to the girl, later known as Gibbs' daughter, Kelly. She wore NIS t-shirt, working on the boat.

"Gibbs is left, alone, watching from the sidelines and we see a flashback of him working on the boat with Zach and then another, older flashback of a younger Gibbs working on a boat with a little girl."
http://www.ncisfanwiki.com/page/3.07+-+Honor+Code

NCIS: "Smoked" (4.10)



Tony visited Jeanne.

"Trouble Sleeping" by "Corinne Bailey Rae"

NCIS: Ending of "Mother's Day" (7.16)



"Murder in My Heart" (by Sherly Crow)

NCIS: Ending of "Ex-File" (5.03)

A tape of Kelly's playing piano and Shannon's words.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The Lottery - Shirley Jackson

The morning of June 27th was clear and sunny, with the fresh warmth of a full-summer day; the flowers were blossoming profusely and the grass was richly green. The people of the village began to gather in the square, between the post office and the bank, around ten o'clock; in some towns there were so many people that the lottery took two days and had to be started on June 2th. but in this village, where there were only about three hundred people, the whole lottery took less than two hours, so it could begin at ten o'clock in the morning and still be through in time to allow the villagers to get home for noon dinner.

The children assembled first, of course. School was recently over for the summer, and the feeling of liberty sat uneasily on most of them; they tended to gather together quietly for a while before they broke into boisterous play. and their talk was still of the classroom and the teacher, of books and reprimands. Bobby Martin had already stuffed his pockets full of stones, and the other boys soon followed his example, selecting the smoothest and roundest stones; Bobby and Harry Jones and Dickie Delacroix-- the villagers pronounced this name "Dellacroy"--eventually made a great pile of stones in one corner of the square and guarded it against the raids of the other boys. The girls stood aside, talking among themselves, looking over their shoulders at rolled in the dust or clung to the hands of their older brothers or sisters.

Soon the men began to gather. surveying their own children, speaking of planting and rain, tractors and taxes. They stood together, away from the pile of stones in the corner, and their jokes were quiet and they smiled rather than laughed. The women, wearing faded house dresses and sweaters, came shortly after their menfolk. They greeted one another and exchanged bits of gossip as they went to join their husbands. Soon the women, standing by their husbands, began to call to their children, and the children came reluctantly, having to be called four or five times. Bobby Martin ducked under his mother's grasping hand and ran, laughing, back to the pile of stones. His father spoke up sharply, and Bobby came quickly and took his place between his father and his oldest brother.

The lottery was conducted--as were the square dances, the teen club, the Halloween program--by Mr. Summers. who had time and energy to devote to civic activities. He was a round-faced, jovial man and he ran the coal business, and people were sorry for him. because he had no children and his wife was a scold. When he arrived in the square, carrying the black wooden box, there was a murmur of conversation among the villagers, and he waved and called. "Little late today, folks." The postmaster, Mr. Graves, followed him, carrying a three- legged stool, and the stool was put in the center of the square and Mr. Summers set the black box down on it. The villagers kept their distance, leaving a spa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the stool. and when Mr. Summers said, "Some of you fellows want to give me a hand?" there was a hesitation before two men. Mr. Martin and his oldest son, Baxter. came forward to hold the box steady on the stool while Mr. Summers stirred up the papers inside it.

The original paraphernalia for the lottery had been lost long ago, and the black box now resting on the stool had been put into use even before Old Man Warner, the oldest man in town, was born. Mr. Summers spoke frequently to the villagers about making a new box, but no one liked to upset even as much tradition as was represented by the black box. There was a story that the present box had been made with some pieces of the box that had preceded it, the one that had been constructed when the first people settled down to make a village here. Every year, after the lottery, Mr. Summers began talking again about a new box, but every year the subject was allowed to fade off without anything's being done. The black box grew shabbier each year: by now it was no longer completely black but splintered badly along one side to show the original wood color, and in some places faded or stained.

Mr. Martin and his oldest son, Baxter, held the black box securely on the stool until Mr. Summers had stirred the papers thoroughly with his hand. Because so much of the ritual had been forgotten or discarded, Mr. Summers had been successful in having slips of paper substituted for the chips of wood that had been used for generations. Chips of wood, Mr. Summers had argued. had been all very well when the village was tiny, but now that the population was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and likely to keep on growing, it was necessary to use something that would fit more easily into he black box. The night before the lottery, Mr. Summers and Mr. Graves made up the slips of paper and put them in the box, and it was then taken to the safe of Mr. Summers' coal company and locked up until Mr. Summers was ready to take it to the square next morning. The rest of the year, the box was put way, sometimes one place, sometimes another; it had spent one year in Mr. Graves's barn and another year underfoot in the post office. and sometimes it was set on a shelf in the Martin grocery and left there.

Watch the latest videos on YouTube.com There was a great deal of fussing to be done before Mr. Summers declared the lottery open. There were the lists to make up--of heads of families. heads of households in each family. members of each household in each family. There was the proper swearing-in of Mr. Summers by the postmaster, as the official of the lottery; at one time, some people remembered, there had been a recital of some sort, performed by the official of the lottery, a perfunctory. tuneless chant that had been rattled off duly each year; some people believed that the official of the lottery used to stand just so when he said or sang it, others believed that he was supposed to walk among the people, but years and years ago this p3rt of the ritual had been allowed to lapse. There had been, also, a ritual salute, which the official of the lottery had had to use in addressing each person who came up to draw from the box, but this also had changed with time, until now it was felt necessary only for the official to speak to each person approaching. Mr. Summers was very good at all this; in his clean white shirt and blue jeans. with one hand resting carelessly on the black box. he seemed very proper and important as he talked interminably to Mr. Graves and the Martins.

Just as Mr. Summers finally left off talking and turned to the assembled villagers, Mrs. Hutchinson came hurriedly along the path to the square, her sweater thrown over her shoulders, and slid into place in the back of the crowd. "Clean forgot what day it was," she said to Mrs. Delacroix, who stood next to her, and they both laughed softly. "Thought my old man was out back stacking wood," Mrs. Hutchinson went on. "and then I looked out the window and the kids was gone, and then I remembered it was the twenty-seventh and came a-running." She dried her hands on her apron, and Mrs. Delacroix said, "You're in time, though. They're still talking away up there."

Mrs. Hutchinson craned her neck to see through the crowd and found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standing near the front. She tapped Mrs. Delacroix on the arm as a farewell and began to make her way through the crowd. The people separated good-humoredly to let her through: two or three people said. in voices just loud enough to be heard across the crowd, "Here comes your, Missus, Hutchinson," and "Bill, she made it after all." Mrs. Hutchinson reached her husband, and Mr. Summers, who had been waiting, said cheerfully. "Thought we were going to have to get on without you, Tessie." Mrs. Hutchinson said. grinning, "Wouldn't have me leave m'dishes in the sink, now, would you. Joe?," and soft laughter ran through the crowd as the people stirred back into position after Mrs. Hutchinson's arrival.

"Well, now." Mr. Summers said soberly, "guess we better get started, get this over with, so's we can go back to work. Anybody ain't here?"

"Dunbar." several people said. "Dunbar. Dunbar."

Mr. Summers consulted his list. "Clyde Dunbar." he said. "That's right. He's broke his leg, hasn't he? Who's drawing for him?"

"Me. I guess," a woman said. and Mr. Summers turned to look at her. "Wife draws for her husband." Mr. Summers said. "Don't you have a grown boy to do it for you, Janey?" Although Mr. Summers and everyone else in the village knew the answer perfectly well, it was the business of the official of the lottery to ask such questions formally. Mr. Summers waited with an expression of polite interest while Mrs. Dunbar answered.

"Horace's not but sixteen vet." Mrs. Dunbar said regretfully. "Guess I gotta fill in for the old man this year."

"Right." Sr. Summers said. He made a note on the list he was holding. Then he asked, "Watson boy drawing this year?"

A tall boy in the crowd raised his hand. "Here," he said. "I m drawing for my mother and me." He blinked his eyes nervously and ducked his head as several voices in the crowd said thin#s like "Good fellow, lack." and "Glad to see your mother's got a man to do it."

"Well," Mr. Summers said, "guess that's everyone. Old Man Warner make it?"

"Here," a voice said. and Mr. Summers nodded.

A sudden hush fell on the crowd as Mr. Summers cleared his throat and looked at the list. "All ready?" he called. "Now, I'll read the names--heads of families first--and the men come up and take a paper out of the box. Keep the paper folded in your hand without looking at it until everyone has had a turn. Everything clear?"

The people had done it so many times that they only half listened to the directions: most of them were quiet. wetting their lips. not looking around. Then Mr. Summers raised one hand high and said, "Adams." A man disengaged himself from the crowd and came forward. "Hi. Steve." Mr. Summers said. and Mr. Adams said. "Hi. Joe." They grinned at one another humorlessly and nervously. Then Mr. Adams reached into the black box and took out a folded paper. He held it firmly by one corner as he turned and went hastily back to his place in the crowd. where he stood a little apart from his family. not looking down at his hand.

"Allen." Mr. Summers said. "Anderson.... Bentham."

"Seems like there's no time at all between lotteries any more." Mrs. Delacroix said to Mrs. Graves in the back row.

"Seems like we got through with the last one only last week."

"Time sure goes fast.-- Mrs. Graves said.

"Clark.... Delacroix"

"There goes my old man." Mrs. Delacroix said. She held her breath while her husband went forward.

"Dunbar," Mr. Summers said, and Mrs. Dunbar went steadily to the box while one of the women said. "Go on. Janey," and another said, "There she goes."

"We're next." Mrs. Graves said. She watched while Mr. Graves came around from the side of the box, greeted Mr. Summers gravely and selected a slip of paper from the box. By now, all through the crowd there were men holding the small folded papers in their large hand. turning them over and over nervously Mrs. Dunbar and her two sons stood together, Mrs. Dunbar holding the slip of paper.

"Harburt.... Hutchinson."

"Get up there, Bill," Mrs. Hutchinson said. and the people near her laughed.

"Jones."

"They do say," Mr. Adams said to Old Man Warner, who stood next to him, "that over in the north village they're talking of giving up the lottery."

Old Man Warner snorted. "Pack of crazy fools," he said. "Listening to the young folks, nothing's good enough for them. Next thing you know, they'll be wanting to go back to living in caves, nobody work any more, live hat way for a while. Used to be a saying about 'Lottery in June, corn be heavy soon.' First thing you know, we'd all be eating stewed chickweed and acorns. There's always been a lottery," he added petulantly. "Bad enough to see young Joe Summers up there joking with everybody."

"Some places have already quit lotteries." Mrs. Adams said.

"Nothing but trouble in that," Old Man Warner said stoutly. "Pack of young fools."

"Martin." And Bobby Martin watched his father go forward. "Overdyke.... Percy."

"I wish they'd hurry," Mrs. Dunbar said to her older son. "I wish they'd hurry."

"They're almost through," her son said.

"You get ready to run tell Dad," Mrs. Dunbar said.

Mr. Summers called his own name and then stepped forward precisely and selected a slip from the box. Then he called, "Warner."

"Seventy-seventh year I been in the lottery," Old Man Warner said as he went through the crowd. "Seventy-seventh time."

"Watson" The tall boy came awkwardly through the crowd. Someone said, "Don't be nervous, Jack," and Mr. Summers said, "Take your time, son."

"Zanini."

After that, there was a long pause, a breathless pause, until Mr. Summers. holding his slip of paper in the air, said, "All right, fellows." For a minute, no one moved, and then all the slips of paper were opened. Suddenly, all the women began to speak at once, saving. "Who is it?," "Who's got it?," "Is it the Dunbars?," "Is it the Watsons?" Then the voices began to say, "It's Hutchinson. It's Bill," "Bill Hutchinson's got it."

"Go tell your father," Mrs. Dunbar said to her older son.

People began to look around to see the Hutchinsons. Bill Hutchinson was standing quiet, staring down at the paper in his hand. Suddenly. Tessie Hutchinson shouted to Mr. Summers. "You didn't give him time enough to take any paper he wanted. I saw you. It wasn't fair!"

"Be a good sport, Tessie." Mrs. Delacroix called, and Mrs. Graves said, "All of us took the same chance."

"Shut up, Tessie," Bill Hutchinson said.

"Well, everyone," Mr. Summers said, "that was done pretty fast, and now we've got to be hurrying a little more to get done in time." He consulted his next list. "Bill," he said, "you draw for the Hutchinson family. You got any other households in the Hutchinsons?"

"There's Don and Eva," Mrs. Hutchinson yelled. "Make them take their chance!"

"Daughters draw with their husbands' families, Tessie," Mr. Summers said gently. "You know that as well as anyone else."

"It wasn't fair," Tessie said.

"I guess not, Joe." Bill Hutchinson said regretfully. "My daughter draws with her husband's family; that's only fair. And I've got no other family except the kids."

"Then, as far as drawing for families is concerned, it's you," Mr. Summers said in explanation, "and as far as drawing for households is concerned, that's you, too. Right?"

"Right," Bill Hutchinson said.

"How many kids, Bill?" Mr. Summers asked formally.

"Three," Bill Hutchinson said.

"There's Bill, Jr., and Nancy, and little Dave. And Tessie and me."

"All right, then," Mr. Summers said. "Harry, you got their tickets back?"

Mr. Graves nodded and held up the slips of paper. "Put them in the box, then," Mr. Summers directed. "Take Bill's and put it in."

"I think we ought to start over," Mrs. Hutchinson said, as quietly as she could. "I tell you it wasn't fair. You didn't give him time enough to choose. Everybody saw that."

Mr. Graves had selected the five slips and put them in the box. and he dropped all the papers but those onto the ground. where the breeze caught them and lifted them off.

"Listen, everybody," Mrs. Hutchinson was saying to the people around her.

"Ready, Bill?" Mr. Summers asked. and Bill Hutchinson, with one quick glance around at his wife and children. nodded.

"Remember," Mr. Summers said. "take the slips and keep them folded until each person has taken one. Harry, you help little Dave." Mr. Graves took the hand of the little boy, who came willingly with him up to the box. "Take a paper out of the box, Davy." Mr. Summers said. Davy put his hand into the box and laughed. "Take just one paper." Mr. Summers said. "Harry, you hold it for him." Mr. Graves took the child's hand and removed the folded paper from the tight fist and held it while little Dave stood next to him and looked up at him wonderingly.

"Nancy next," Mr. Summers said. Nancy was twelve, and her school friends breathed heavily as she went forward switching her skirt, and took a slip daintily from the box "Bill, Jr.," Mr. Summers said, and Billy, his face red and his feet overlarge, near knocked the box over as he got a paper out. "Tessie," Mr. Summers said. She hesitated for a minute, looking around defiantly. and then set her lips and went up to the box. She snatched a paper out and held it behind her.

"Bill," Mr. Summers said, and Bill Hutchinson reached into the box and felt around, bringing his hand out at last with the slip of paper in it.

The crowd was quiet. A girl whispered, "I hope it's not Nancy," and the sound of the whisper reached the edges of the crowd.

"It's not the way it used to be." Old Man Warner said clearly. "People ain't the way they used to be."

"All right," Mr. Summers said. "Open the papers. Harry, you open little Dave's."

Mr. Graves opened the slip of paper and there was a general sigh through the crowd as he held it up and everyone could see that it was blank. Nancy and Bill. Jr.. opened theirs at the same time. and both beamed and laughed. turning around to the crowd and holding their slips of paper above their heads.

"Tessie," Mr. Summers said. There was a pause, and then Mr. Summers looked at Bill Hutchinson, and Bill unfolded his paper and showed it. It was blank.

"It's Tessie," Mr. Summers said, and his voice was hushed. "Show us her paper. Bill."

Bill Hutchinson went over to his wife and forced the slip of paper out of her hand. It had a black spot on it, the black spot Mr. Summers had made the night before with the heavy pencil in the coal company office. Bill Hutchinson held it up, and there was a stir in the crowd.

"All right, folks." Mr. Summers said. "Let's finish quickly."

Although the villagers had forgotten the ritual and lost the original black box, they still remembered to use stones. The pile of stones the boys had made earlier was ready; there were stones on the ground with the blowing scraps of paper that had come out of the box Delacroix selected a stone so large she had to pick it up with both hands and turned to Mrs. Dunbar. "Come on," she said. "Hurry up."

Mr. Dunbar had small stones in both hands, and she said. gasping for breath. "I can't run at all. You'll have to go ahead and I'll catch up with you."

The children had stones already. And someone gave little Davy Hutchinson few pebbles.

Tessie Hutchinson was in the center of a cleared space by now, and she held her hands out desperately as the villagers moved in on her. "It isn't fair," she said. A stone hit her on the side of the head. Old Man Warner was saying, "Come on, come on, everyone." Steve Adams was in the front of the crowd of villagers, with Mrs. Graves beside him.

"It isn't fair, it isn't right," Mrs. Hutchinson screamed, and then they were upon her.

http://www.classicshorts.com/stories/lotry.html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我與地壇 - 史鐵生

  我在好幾篇小説中都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實際就是地壇。
  
  許多年前旅遊業還沒有開展,園子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地壇離我家很近。或者説我家離地壇很近。總之,只好認為這是緣分。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兒了,而自從我的祖母年輕時帶著我父親來到北京,就一直住在離它不遠的地方——五十多年間搬過幾次家,可搬來搬去總是在它周圍,而且是越撤離它越近了。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曆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後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裏,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週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正如我在一篇小説中所説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我在那篇小説中寫道:“沒處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這園子裏。跟上班下班一樣,別人去上班我就搖了輪椅到這兒來。園子無人看管,上下班時間有些抄近路的人們從園中穿過,園子裏活躍一陣,過後便沉寂下來。”
  
  “園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溜蔭涼,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著或是躺著,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麼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榦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
  
  除去幾座殿堂我無法進去,除去那座祭壇我不能上去而只能從各個角度張望它,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我都在這園子裏呆過。有時候呆一會兒就回家,有時候就呆到滿地上都亮起月光。記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裏了。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麼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鬆一點?並且慶倖並且感激這樣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所以,十五年了,我還是總得到那古園裏去、去它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説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瞭。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二
  
  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裏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裏整天都想些什麼。我那時脾氣壞到極點,經常是發了瘋一樣地離開家,從那園子裏回來又中了魔似的什麼話都不説。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裏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每次我要動身時,她便無言地幫我準備,幫助我上了輪椅車,看著我搖車拐出小院;這以後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説:“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裏的那些漫長的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臥難寧,兼著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現在我可以斷定,以她的聰慧和堅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後的白天,她思來想去最後準是對自己説:“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在那段日子裏——那是好幾年長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親作過了最壞的準備了,但她從來沒有對我説過:“你為我想想”。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有一次與一個作家朋友聊天,我問他學寫作的最初動機是什麼?他想了一會説:“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我心裏一驚,良久無言。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説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願望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願望也在全部動機中佔了很大比重。這位朋友説:“我的動機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搖頭,心想低俗並不見得低俗,只怕是這願望過於天真了。他又説:“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別人羨慕我母親。”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為他的母親還活著。而且我想,他的母親也比我的母親運氣好,他的母親沒有一個雙腿殘廢的兒子,否則事情就不這麼簡單。
  
  在我的頭一篇小説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説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裏,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家裏呆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裏是沒頭沒尾的沉鬱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麼也想不通:母親為什麼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麼在她兒子就快要碰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麼一會,我甚至對世界對上帝充滿了仇恨和厭惡。後來我在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小公園,指的也是地壇。
  
  只是到了這時候,紛紜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現得清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上帝的考慮,也許是對的。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烏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裏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裏,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裏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但這倔只留給我痛侮,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是太真實了,以致使“想出名”這一聲名狼藉的念頭也多少改變了一點形象。這是個複雜的問題,且不去管它了罷。隨著小説獲獎的激動逐日暗淡,我開始相信,至少有一點我是想錯了: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並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裏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説:“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麼大。”我放下書,想,這麼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萬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三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蕩著串串揚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著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挂滿綠銹,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春天是臥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戶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霉的東西;冬天伴著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並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説,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群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乾淨的土地上的一隻孤零的煙斗。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
  
  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四
  
  現在讓我想想,十五年中堅持到這園子來的人都是誰呢?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對老人。
  
  十五年前,這對老人還只能算是中年夫婦,我則貨真價實還是個青年。他們總是在薄暮時分來園中散步,我不大弄得清他們是從哪邊的園門進來,一般來説他們是逆時針繞這園子走。男人個子很高,肩寬腿長,走起路來目不斜視,胯以上直至脖頸挺直不動;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條胳膊走,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鬆懈。
  
  女人個子卻矮,也不算漂亮,我無端地相信她必出身於家道中衰的名門富族;她攀在丈夫胳膊上像個嬌弱的孩子,她向四週觀望似總含著恐懼,她輕聲與丈夫談話,見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話頭。我有時因為他們而想起冉阿讓與柯賽特,但這想法並不鞏固,他們一望即知是老夫老妻。兩個人的穿著都算得上考究,但由於時代的演進,他們的服飾又可以稱為古樸了。他們和我一樣,到這園子裏來幾乎是風雨無阻,不過他們比我守時。我什麼時間都可能來,他們則一定是在暮色初臨的時候。颳風時他們穿了米色風衣,下雨時他們打了黑色的雨傘,夏天他們的襯衫是白色的褲子是黑色的或米色的,冬天他們的呢子大衣又都是黑色的,想必他們只喜歡這三種顏色。他們逆時針繞這園子一週,然後離去。
  
  他們走過我身旁時只有男人的腳步響,女人像是貼在高大的丈夫身上跟著漂移。我相信他們一定對我有印象,但是我們沒有説過話,我們互相都沒有想要接近的表示。十五年中,他們或許注意到一個小夥子進入了中年,我則看著一對令人羨慕的中年情侶不覺中成了兩個老人。
  
  曾有過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他也是每天都到這園中來,來唱歌,唱了好多年,後來不見了。他的年紀與我相倣,他多半是早晨來,唱半小時或整整唱一個上午,估計在另外的時間裏他還得上班。我們經常在祭壇東側的小路上相遇,我知道他是到東南角的高墻下去唱歌,他一定猜想我去東北角的樹林裏做什麼。我找到我的地方,抽幾口煙,便聽見他謹慎地整理歌喉了。他反反覆復唱那麼幾首歌。文化革命沒過去的時侯,他唱“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我老也記不住這歌的名字。文革後,他唱《貨郎與小姐》中那首最為流傳的咏嘆調。“賣布——賣布嘞,賣布——賣布嘞!”我記得這開頭的一句他唱得很有聲勢,在早晨清澈的空氣中,貨郎跑遍園中的每一個角落去恭維小姐。
  
  “我交了好運氣,我交了好運氣,我為幸福唱歌曲……”然後他就一遍一遍地唱,不讓貨郎的激情稍減。依我聽來,他的技術不算精到,在關鍵的地方常出差錯,但他的嗓子是相當不壞的,而且唱一個上午也聽不出一點疲憊。太陽也不疲憊,把大樹的影子縮小成一團,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曬乾在小路上,將近中午,我們又在祭壇東側相遇,他看一看我,我看一看他,他往北去,我往南去。日子久了,我感到我們都有結識的願望,但似乎都不知如何開口,於是互相注視一下終又都移開目光擦身而過;這樣的次數一多,便更不知如何開口了。終於有一天——一個絲毫沒有特點的日子,我們互相點了一下頭。他説:你好。”我説:“你好。”他説:“回去啦?”我説:“是,你呢?”他説:“我也該回去了。”我們都放慢腳步(其實我是放慢車速),想再多説幾句,但仍然是不知從何説起,這樣我們就都走過了對方,又都扭轉身子面向對方。
  
  他説:“那就再見吧。”我説:“好,再見。”便互相笑笑各走各的路了。但是我們沒有再見,那以後,園中再沒了他的歌聲,我才想到,那天他或許是有意與我道別的,也許他考上了哪家專業文文工團或歌舞團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裏所唱的那樣,交了好運氣。
  
  還有一些人,我還能想起一些常到這園子裏來的人。有一個老頭,算得一個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挂一個扁瓷瓶,瓶裏當然裝滿了酒,常來這園中消磨午後的時光。他在園中四處遊逛,如果你不注意你會以為園中有好幾個這樣的老頭,等你看過了他卓爾不群的飲酒情狀,你就會相信這是個獨一無二的老頭。他的衣著過分隨便,走路的姿態也不慎重,走上五六十米路便選定一處地方,一隻腳踏在石凳上或土埂上或樹墩上,解下腰間的酒瓶,解酒瓶的當兒迷起眼睛把一百八十度視角內的景物細細看一遭,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倒一大口酒入肚,把酒瓶搖一搖再挂向腰間,平心靜氣地想一會什麼,便走下一個五六十米去。還有一個捕鳥的漢子,那歲月園中人少,鳥卻多,他在西北角的樹叢中拉一張網,鳥撞在上面,羽毛戧在網眼裏便不能自拔。他單等一種過去很多面現在非常罕見的鳥,其他的鳥撞在網上他就把它們摘下來放掉,他説已經有好多年沒等到那種罕見的鳥,他説他再等一年看看到底還有沒有那種鳥,結果他又等了好多年。早晨和傍晚,在這園子裏可以看見一個中年女工程師;早晨她從北向南穿過這園子去上班,傍晚她從南向北穿過這園子回家。事實上我並不了解她的職業或者學歷,但我以為她必是學理工的知識分子,別樣的人很難有她那般的素樸並優雅。當她在園子穿行的時刻,四週的樹林也倣拂更加幽靜,清淡的日光中竟似有悠遠的琴聲,比如説是那曲《獻給艾麗絲》才好。我沒有見過她的丈夫,沒有見過那個幸運的男人是什麼樣子,我想像過卻想像不出,後來忽然懂了想像不出才好,那個男人最好不要出現。她走出北門回家去。
  
  我竟有點擔心,擔心她會落入廚房,不過,也許她在廚房裏勞作的情景更有另外的美吧,當然不能再是《獻給艾麗絲》,是個什麼曲子呢?還有一個人,是我的朋友,他是個最有天賦的長跑家,但他被埋沒了。他因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幾年牢,出來後好不容易找了個拉板車的工作,樣樣待遇都不能與別人平等,苦悶極了便練習長跑。那時他總來這園子裏跑,我用手錶為他計時。他每跑一圈向我招下手,我就記下一個時間。每次他要環繞這園子跑二十圈,大約兩萬米。他盼望以他的長跑成績來獲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為記者的鏡頭和文字可以幫他做到這一點。第一年他在春節環城賽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見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長安街的新聞櫥窗裏,於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聞櫥窗裏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他沒灰心。第三年他跑了第七名、櫥窗裏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點怨自已。第四年他跑了第三名,櫥窗裏卻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幾乎絕望了,櫥窗裏只有一幅環城容群眾場面的照片。那些年我們倆常一起在這園子裏呆到天黑,開懷痛罵,罵完沉默著回家,分手時再互相叮囑: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現在他已經不跑了,年歲太大了,跑不了那麼快了。最後一次參加環城賽,他以三十八歲之齡又得了第一名並破了紀錄,有一位專業隊的教練對他説:“我要是十年前發現你就好了。”他苦笑一下什麼也沒説,只在傍晚又來這園中找到我,把這事平靜地向我敘説一遍。不見他已有好幾年了,現在他和妻子和兒子住在很遠的地方。
  
  這些人現在都不到園子裏來了,園子裏差不多完全換了—批新人。十五年前的舊人,現在就剩我和那對老夫老妻了。有那麼一段時間,這老夫老妻中的一個也忽然不來,薄暮時分唯男人獨自來散步,步態也明顯遲緩了許多,我懸心了很久,怕是那女人出了什麼事。幸好過了一個冬天那女人又來了,兩個人仍是逆時針繞著園子定,一長一短兩個身影恰似鐘錶的兩支指針;女人的頭髮白了許多,但依舊攀著丈夫的胳膊走得像個孩子。“攀”這個字用得不恰當了,或許可以用“攙”吧,不知有沒有兼具這兩個意思的字。
  
  五
  
  我也沒有忘記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個下午,我第一次到這園子裏來就看見了她,那時她大約三歲,蹲在齋宮西邊的小路上撿樹上掉落的“小燈籠”。那兒有幾棵大梨樹,春天開一簇簇細小而稠密的黃花,花落了便結出無數如同三片葉子合抱的小燈籠,小燈籠先是綠色,繼爾轉白,再變黃,成熟了掉落得滿地都是。小燈籠精巧得令人愛惜,成年人也不免撿了一個還要撿一個。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説著話,一邊撿小燈籠;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個年齡所常有的那般尖細,而是很圓潤甚或是厚重,也許是因為那個下午園子裏太安靜了。我奇怪這麼小的孩子怎麼一個人跑來這園子裏?我問她住在哪兒?她隨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墻根一帶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個七八歲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壞人便對他的妹妹説:“我在這兒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麼蟲子。他捉到螳螂,螞蚱,知了和蜻蜒,來取悅他的妹妹。有那麼兩三年,我經常在那幾棵大梨樹下見到他們,兄妹倆總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漸漸長大了些。之後有很多年沒見到他們。我想他們都在學校裏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學的年齡,必是告別了孩提時光,沒有很多機會來這兒玩了。這事很正常,沒理由太擱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園中見到他們,肯定就會慢慢把他們忘記。
  
  那是個禮拜日的上午。那是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時隔多年,我竟發現那個漂亮的小姑娘原來是個弱智的孩子。我搖著車到那幾棵大欒樹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滿了小燈籠的季節;當時我正為一篇小説的結尾所苦,既不知為什麼要給它那樣一個結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讓它有那樣一個結尾,於是從家裏跑出來,想依靠著園中的鎮靜,看看是否應該把那篇小説放棄。我剛剛把車停下,就見前面不遠處有幾個人在戲耍一個少女,作出怪樣子來嚇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攔截她,少女在幾棵大樹間驚惶地東跑西躲,卻不松手揪卷在懷裏的裙裾,兩條腿袒露著也似毫無察覺。
  
  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卻還沒看出她是誰。我正要驅車上前為少女解圍,就見遠處飛快地騎車來了個小夥子,於是那幾個戲耍少女的傢夥望風而逃。小夥子把自行車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著那幾個四散逃竄的傢夥,一聲不吭喘著粗氣。臉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樣一會比一會蒼白。這時我認出了他們,小夥子和少女就是當年那對小兄妹。我幾乎是在心裏驚叫了一聲,或者是哀號。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小夥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鬆開了手,裙裾隨之垂落了下來,很多很多她撿的小燈籠便灑落了一地,鋪散在她腳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雙眸遲滯沒有光彩。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傢夥,望著極目之處的空寂,憑她的智力絕不可能把這個世界想明白吧?大樹下,破碎的陽光星星點點,風把遍地的小燈籠吹得滾動,仿佛暗啞地響著無數小鈴擋。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車后座,帶著她無言地回家去了。
  
  無言是對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這兩樣東西都給了這個小姑娘,就只有無言和回家去是對的。
  
  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請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麼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説)像貌醜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
  
  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於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絕望的結論等在這裡: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那麼,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呢?設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領我們去找到救贖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性嗎?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六
  
  設若有一位園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這麼多年我在這園裏坐著,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棲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而且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其實總共只有三個問題交替著來騷擾我,來陪伴我。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麼活?第三個,我幹嘛要寫作?現在讓我看看,它們迄今都是怎樣編織在一起的吧。
  
  你説,你看穿了死是一件無需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便決定活下去試試?是的,至少這是很關健的因素。為什麼要活下去試試呢?好像僅僅是因為不甘心,機會難得,‘不試白不試,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試一試不會額外再有什麼損失。説不定倒有額外的好處呢是不是?我説過,這一來我輕鬆多了,自由多了。為什麼要寫作呢?作家是兩個被人看重的字,這誰都知道。為了讓那個躲在園子深處坐輪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別人眼裏也稍微有點光彩,在眾人眼裏也能有個位置,哪怕那時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説得過去了,開始的時候就是這樣想,這不用保密,這些現在不用保密了。
  
  我帶著本子和筆,到園中找一個最不為人打擾的角落,偷偷地寫。那個愛唱歌的小夥子在不遠的地方一直唱。要是有人走過來,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筆叼在嘴裏。我怕寫不成反落得尷尬。我很要面子。可是你寫成了,而且發表了。人家説我寫的還不壞,他們甚至説:真沒想到你寫得這麼好。我心説你們沒想到的事還多著呢。我確實有整整一宿高興得沒合眼。我很想讓那個唱歌的小夥子知道,因為他的歌也畢竟是唱得不錯。我告訴我的長跑家朋友的時候,那個中年女工程師正優雅地在園中穿行;長跑家很激動,他説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寫。這一來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寫,哪一個人可以讓你寫成小説。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兒想到哪兒,在人山人海裏只尋找小説,要是有一種小説試劑就好了,見人就滴兩滴看他是不是一篇小説,要是有一種小説顯影液就好了,把它潑滿全世界看看都是哪兒有小説,中了魔了,那時我完全是為了寫作活著。結果你又發表了幾篇,並且出了一點小名,可這時你越來越感到恐慌。我忽然覺得自己活得像個人質,剛剛有點像個人了卻又過了頭,像個人質,被一個什麼陰謀抓了來當人質,不走哪天被處決,不定哪天就完蛋。你擔心要不了多久你就會文思枯竭,那樣你就又完了。憑什麼我總能寫出小説來呢?憑什麼那些適合作小説的生活素材就總能送到一個截癱者跟前來呢?人家滿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險,而我坐在這園子裏憑什麼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寫呢?你又想到死了。我想見好就收吧。當一名人質實在是太累了太緊張了,太朝不保夕了。我為寫作而活下來,要是寫作到底不是我應該幹的事,我想我再活下去是不是太冒傻氣了?你這麼想著你卻還在絞盡腦汁地想寫。我好歹又擰出點水來,從一條快要曬乾的毛巾上。恐慌日甚一日,隨時可能完蛋的感覺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所謂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我想人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不如壓根兒沒有這個世界的好。可你並沒有去死。我又想到那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可是不必著急的事並不證明是一件必要拖延的事呀?你總是決定活下來,這説明什麼?是的,我還是想活。人為什麼活著?因為人想活著,説到底是這麼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慾望。可我不怕死,有時候我真的不怕死。有時候,——説對了。不怕死和想去死是兩回事,有時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人是沒有的。我有時候倒是伯活。可是怕活不等於不想活呀?可我為什麼還想活呢?因為你還想得到點什麼、你覺得你還是可以得到點什麼的,比如説愛情,比如説,價值之類,人真正的名字叫慾望。這不對嗎?我不該得到點什麼嗎?沒説不該。可我為什麼活得恐慌,就像個人質?後來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錯了,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你明白了這一點是在一個挺滑稽的時刻。那天你又説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個朋友勸你:你不能死,你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著你去寫呢。這時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説: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或者説只是因為你還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是的,這樣説過之後我竟然不那麼恐慌了。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後所得的那份輕鬆?一個人質報復一場陰謀的最有效的辦法是把自己殺死。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殺死在市場上,那樣我就不用參加搶購題材的風潮了。你還寫嗎?還寫。你真的不得不寫嗎?人都忍不住要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你不擔心你會枯竭了?我不知道,不過我想,活著的問題在死前是完不了的。
  
  這下好了,您不再恐謊了不再是個人質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麼可能自由呢?別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慾望。所以您得知道,消滅恐慌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消滅慾望。可是我還知道,消滅人性的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消滅慾望。那麼,是消滅慾望同時也消滅恐慌呢?還是保留慾望同時也保留人生?我在這園子裏坐著,我聽見園神告訴我,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眾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
  
  每一個倒楣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了。
  
  我在這園子裏坐著,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説: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
  
  七
  
  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説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
  
  如今我搖著車在這園子裏慢慢走,常常有一種感覺,覺得我一個人跑出來已經玩得太久了。有—天我整理我的舊像冊,一張十幾年前我在這圈子裏照的照片—一那個年輕人坐在輪椅上,背後是一棵老柏樹,再遠處就是那座古祭壇。我便到園子裏去找那棵樹。我按著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著照片上它枝幹的形狀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經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纏繞著一條碗口粗的藤蘿。有一天我在這園子碰見一個老太太,她説:“喲,你還在這兒哪?”她問我:“你母親還好嗎?”
  
  “您是誰?”“你不記得我,我可記得你。有一回你母親來這兒找你,她問我您看沒看見一個搖輪椅的孩子?……”我忽然覺得,我一個人跑到這世界上來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獨自坐在祭壇邊的路燈下看書,忽然從那漆黑的祭壇裏傳出—陣陣嗩吶聲;四週都是參天古樹,方形祭壇佔地幾百平米空曠坦蕩獨對蒼天,我看不見那個吹嗩吶的人,唯嗩吶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裏低吟高唱,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面纏綿時而蒼涼,或許這幾個詞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聽出它響在過去,響在現在,響在未來,迴旋飄轉亙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會聽見喊我回去。
  
  那時您可以想像—個孩子,他玩累了可他還沒玩夠呢。心裏好些新奇的念頭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個老人,無可質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勞任怨。還可以想像一對熱戀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説“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又互相一次次説“時間已經不早了”,時間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離開你,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可時間畢竟是不早了。
  
  我説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説不好是想還是不想,還是無所謂。我説不好我是像那個孩子,還是像那個老人,還是像一個熱戀中的情人。很可能是這樣:我同時是他們三個。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麼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説,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http://61.129.65.8:82/gate/big5/enjoy.eastday.com/eastday/node7209/node7249/userobject1ai93267.html

四月裂帛 - 簡媜

  三月的天書都印錯,竟無人知曉。
  近郊山頭染了雪跡,山腰的杜鵑與瘦櫻仍然一派天真地等春。三月本來無庸置疑,只有我關心瑞雪與花季的爭辯,就像關心生活的水潦能否允許生命的焚燒。但,人活得疲了,轉燭于錙銖、或酒色、或一條百年老河養不養得起一隻螃蟹?於是,我也放膽地讓自己疲著,圓滑地在言語廝殺的會議之後,用寒鴉的音色讚美:“這世界多麼有希望啊!”然後,走。
  直到一本陌生的詩集飄至眼前,印了一年仍然初版的冷詩,(我們是詩的後裔!)詩的序寫于兩年以前,若洄溯行文走句,該有四年,若還原詩意至初孕的人生,或則六年、八年。於是,我做了生平第一件快事,將三家書店擺飾的集子買盡——原諒我鹵莽啊!陌生的詩人,所有不被珍愛的人生都應該高傲地絕版!
  然而,當我把所有的集子同時翻到最後一頁題曰最後一首情詩時,午後的雨絲正巧從簾縫躡足而來。三月的駝雲傾倒的是二月的水谷,正如薄薄的詩舟盛載著積年的亂麻。於是,我輕輕地笑起來,文學,真是永不疲倦的流刑地啊!那些黥面的人,不必起解便自行前來招供、畫押,因為,唯有此地允許罪愆者徐徐地申訴而後自行判刑,唯有此地,寧願放縱不願錯殺。
  原諒我把冷寂的清官朝服剪成合身的尋日布衣,把你的一品絲繡裁成放心事的暗袋,你嫺熟的三行連韻與商簌體,到我手上變為縫縫補補的百衲圖。安靜些,三月的鬼雨,我要翻箱倒篋,再裂一條無汗則拭淚的巾帕。
  我不斷漂泊,
  因為我害怕一顆被囚禁的心
  終於,我來到這一帶長年積雨的森林
  你把七年來我寫給你的信還我,再也沒有比這更輕易的事了。
  約在醫院門口見面,並且好好地晚餐。你的衣角仍飄蕩著辛澀的藥味,這應是最無菌的一次約會。可惜的,慘澹夜色讓你看起來蒼白,仿佛生與死的演繹仍鞭笞著你瘦而長的身軀。最高的紀錄是,一個星期見十三名兒童死去,你常說你已學會在面對病人死亡之時,讓腦子一片空白,繼續做一個飽餐、更浴、睡眠的無所謂的人。在早期,你所寫的那首《白鷺鷥》詩裏,曾雄壯地要求天地給你這一襲白衣;白衣紅裏,你在數年之後《關渡手稿》這樣寫:
  恐怕
  我是你的屍體衣裳
  非婚禮華服
  並且悄悄地後記著:“每次當病人危急時,我們明知無用,仍勉強做些急救的工作。其目的並非要救病人,而是來安慰家屬。”
  你早已不寫詩了,斷腕只是為了編織更多美麗的謊言喂哺垂死病人絕望的眼神。也好讓自己無時無刻沉浸于謊言的絢麗之中,悄然忘記四面楚歌的現實。你更瘦些,更高些,給我的信愈來愈短,我何嘗看不出在急診室、癌症病房的行程背後,你顫抖而不肯落墨討論的,關於生命這一條理則。
  終於,我們也來到了這一刻,相見不是為了圓謊為了還清面目,七年了,我們各自以不同的手法編織自己的謊,的確也毫發未損地避過現實的險灘。唯獨此刻,你願意在我面前誠實,正如我唯一不願對你假面。那麼,我們何其不幸,不能被無所謂的美夢收留,又何等幸運,歷劫之後,單刀赴會。
  穿過新公園,魅魅魑魑都在黑森林裏遊蕩,一定有人殷勤尋找“仲夏夜之夢”,有人臨池摹倣無弦釣。我們安靜地各走自的,好像相約要去探兩個摯友的病,一個是七年前的你,一個是七年前的我,好像他們正在加護病房茍延殘喘,死而不肯眼目,等親人去認屍。
  “為什麼走那麼快?”你喊著。
  “冷啊!而且快下雨了。”
  燈光飄浮著,鋼琴曲聽來像粗心的人踢倒一桶玻璃珠。餐前酒被潔凈的白手侍者端來,耶穌的最後晚餐是從哪兒開始吃的?
  “拿來吧,你要送我的東西。”
  你靦腆著,以遲疑的手勢將一包厚重的東西交給我。
  “可以現在拆嗎?”我狡詐地問。
  “不行,你回去再看,現在不行。”
  “是什麼?書嗎?是聖經?……還是……真重哩!”我掂了又掂,七年的重量。
  “你……回去看,唯一、唯一的要求。”
  於是,我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繼續與你晚餐,我痛恨自己的靈敏,正如厭煩自己總能在針氈之上微笑應對。而我又不忍心拂袖,多麼珍貴這一席晚宴。再給你留最後一次餘地,你放心,淒風苦雨讓我擋著,你慢慢說。
  “後來,我遇到第二個女孩子,她懂得我寫的、想的,從來沒有人像她那樣……”你說。
  “我察覺在不知道的地方,有一種東西,好像遙遠不可及,又像近在身邊;似在身外,又似在身內,一直在吸引我。我無法形容那是什麼——或許是使得風景美麗的不可知之力量;或許是從小至今,推動我不斷向前追求的不能拒絕之力量;或許是每時刻我心中最深處的一種呼喚、一種喜悅、一種夢;或許是考婁芮基(Coleridge)在他的《文學傳記》所述的‘自然之本質’,這本質,事先便肯定了較高意義的自然與人的靈魂之間,存在著一種‘關聯’……想著,想著,《關渡手稿》就在這種心境寫下來。……”年輕的習醫者在信上寫著。
  “她懂你像你懂自己一樣深刻嗎?”我問。
  “我試著讓她知道,我為什麼而活。”你說。
  “來此兩個多星期,天天看病人,跟在醫院無兩樣。空間多,看海與觀星成了忘我的消遣。我很高興能走入‘時間’裏面去體會時間的分秒之悸動,聖經寫說,人生若經過煉金之人的火及漂布之人的鹼,必能嘗到豐溢的酒杯,於是我更能體會瀕死病人的呻吟,可以真實地走過病眼深水的波浪洪濤。
  在‘你的瀑布發聲,深淵就與深淵響應’之際,雖然長夜仍然漫漫,我仍舊守候在病人的身旁,守候著風雨之中的花蕾,守候著天發亮的晨星……這是我衷心想告訴你的……”在東引海邊的軍營裏,有一封信這麼寫。
  “為了她我拒絕所有的交往,我告訴另一個女孩子,我在等人;她哭了,也嫁人了。”你頹唐起來。
  “啊!”我說:“這個女孩子真是銅墻鐵壁啊!是你不能接受她是個非基督徒,還是她不能接受你的主?”
  “我曾由只要去愛不是去同情的初學者,變成現在差不多以make money為主的醫匠。我甚至陷在希望借研究與學術發表演講來滿足內心好大喜功之慾望裏而不可自拔,我甚至怕自己突因某種原因而死亡(很多醫師因工作太累,開車打瞌睡而撞死)。目前,我正在鑽研一種‘內生性類似毛地黃之因子’,我渴求能在兩年內把它分析出來公諸於世,以滿足一己暫時的快感……我不知道我是誰?
  “我渴望婚姻,但也害怕婚姻帶來的角色改變,我是痛苦的空城。直到,我碰到了一位‘女作家’,我非常喜歡和她做朋友,但我的直覺和教會及所有的人認為我不能和一個非基督徒結婚。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她的好朋友,但我不知道能否做她的好丈夫?我不能接受夫妻因信仰所發生的任何衝突,我又很希望這位女作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我當然希望結婚的對象也是基督徒……我可能選擇獨身,我是矛盾的人。”第四十二封信寫著。
  “的確,”我啜飲著燙舌的咖啡:“天上的父必然要選擇他地上的媳,如同平凡的婦人也想選擇她天上的父。”
  “我不懂她心中真正的想法,她真是銅墻鐵壁!”你說。
  “她或許了解你的堅持,你卻不一定進得去她固執的內野。你們都航行于真理的海,沿著不同的鯨路。你只希望她到你的船上,你知道她的舟是怎麼空手造成的?她愛她的扁舟甚于愛你,猶如你愛你的船甚于愛她。如果你為她而舍船,在她的眼中你不再尊貴,如果她為你而棄舟,她將以一生的悔恨磨折自己。的確,隱隱有一種存在遠遠超過愛情所能掩蓋的現實,如果不是基於對永恒生命衷心尋覓而結縭的愛,它不比一介微塵驕傲。你們曾經歡心驚嘆,發現彼此航行于同一座海洋;現在,卻相互爭辯,只為了不在同一條船上。假設,她願意將你的纜繩結在她的舟身,不要求你棄船,那麼你能否接受她的繩,不要求她覆舟?如果比身並航也不為你的宗教所允許,你只有失去她,永遠的失去她。”
  “我是一個失敗的證道者!”你喟然著。
  “不!”我說:“如果你不曾成功地攤開你的內心,她早就成為你痛苦的妻。當你朗誦詩篇二十三給她:‘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你要相信,她才答應自己去尋找另一處無人到過的迦南美地。
  如果她在你心中仍然美麗,就是因為這一身永不妥協的探索與敢於迎戰的清白足以美麗。她一生不曾侍奉任何的主,而她讚美你,等同讚美了上帝。你信仰了主,你當終生仰望,你既然住著耶和華的殿,享有他賜予的糧,你何苦再尋一座婚姻的空殼?我只聽說有人千方百計將他的茅屋改成宮殿,未曾聞過在宮殿裏另築茅屋。你成全了她走自己的義路,這是你賜她最大的福音。她住在她那寒傖的磨坊,無一日不在負軛、磨糧,你要體會,不是為了她自己,為了不可指認、不能執著的萬有——讓虛空遍滿琉璃珍珠,讓十五之後日日是好日,讓一介生命甘心以粉身碎骨的萬有;如同你活著為了光耀上帝。你要眼睜睜看她怎麼粉碎,正如她眼睜睜看你七年。”
  最後一封信這樣落筆:“在我心目中,你一直是個尊貴的靈魂,為我所景仰。認識你愈久,愈覺得你是我人生行路中一處清喜的水澤。
  “為了你,我吃過不少苦,這些都不提。我太清楚存在於我們之間的困難,遂不敢有所等待,幾次想忘於世,總在山窮水盡處又悄然相見,算來即是一種不捨。
  “我知道,我是無法成為你的伴侶,與你同行。在我們眼所能見耳所能聽的這個世界,上帝不會將我的手置於你的手中。這些,我都已經答應過了。
  “這麼多年,我很幸運成為你最大的分享者,每一次見面,你從不吝惜把你內心豐溢的生息傾注于我的杯。像約書亞等人從以實各谷砍了葡萄樹的一枝,上頭有一挂葡萄,又帶了些石榴和無花果來……你讓我不致變成一個盲從的所知障者,你激勵我追求無上自由的意志,如果有一天我終能找到我的迦南之野,我得感謝你給我翅膀。
  “請相信,我尊敬你的選擇,你也要心領神會,我的固執不是因為對你任何一樁現實的責難,而是對自己個我生命忠貞不二的守信。你甚美麗,你一向甚我美麗。
  “你也寫過詩的,你一定了解創作的磨坊一路孤絕與貧瘠,沒有一日,我卑微的靈不在這裡工作、學習。若我有任何貪戀安逸,則將被遺棄。走慣貧沙,啃過粗糧,吞咽之時竟也有蜜汁之感,或許,這是我的迦南地。
  “不幻想未來了。你若遇著可喜的妹妹,我當祈福祝禱。
  你真是一個令人歡喜的人,你的杯不應該為我而空。
  “就這樣告別好了,信與不信不能共負一軛。”
  且讓我們以一夜的苦茗
  訴說半生的滄桑
  我們都是執著而無悔的一群,
  以飄零作歸宿
  在你年輕而微弱的生命時辰裏,我記載這一卷詰屈聱牙的經文,希望有朝一日,你為我講解。
  如果筆端的回憶能夠一絲絲一縷縷再繞個手,我都已經計算好了,當我們學著年輕的比丘尼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時,我要把缽中最大最美的食物供養你,再不準你像以前軟硬兼施趁人不備地把一片冰心擲入我的壺。
  我們真的因為尋常飲水而認識。
  那應該是個薄夏的午後,我仍記得短短的袖口沾了些風的纖維。在課與課交接的空口,去文學院天井邊的茶水房倒杯麥茶,倚在磚砌的拱門覷風景。一行櫻瘦,綠撲撲的,倒使我懷念冬櫻凍唇的美,雖然那美帶著悽清,而我寧願選擇絕世的淒艷,更甚于平鋪直敘的雍容。門墻邊,老樹濃蔭,曳著天風;草色釉青,三三兩兩的粉蝶梭遊。我輕輕嘆了氣,感覺有一個不知名的世界在我眼前幻生幻化,時而是一段佚詩,時而變成幽幽的浮煙,時而是一聲惋惜——來自於一個人一生中最精緻的神思……這些交錯紛疊的靈羽最後被淩空而來的一聲鳥啼啄破,然後,另一個聲音這麼問:
  “你,就是簡媜嗎?”
  我緊張起來,你知道的,我常忘記自己的名字,並且抗拒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那一天我一定很無措吧!遲頓了很久才說:“是。”又以極笨拙的對話問:“那,你是什麼人?”
  知道你也學中文的,又寫詩,好像在遍野的三瓣酢漿中找四瓣的幸運草:“唷,還有一棵躲在這!”我愉快起來就會吃人:“原來是學弟,快叫學姊!”你面有難色,才吐露從理學院輾轉到文學殿堂的行程,倒長我二歲有餘。我看你溫文又親和,分明是鄰家兄弟,存心欺負你到底:“我是論輩不論歲的!”你露齒而笑,大大地包容了我這目中無人的草莽性情。
  那一午後我歸來,莫名地,有一種被生命緊緊擁住的半疼半喜,我想,那道拱門一定藏有一座世界的回憶。
  畢竟,我只善於口頭稱霸,在往後與你書信嬗遞,才發覺你瘦弱的身軀底下,凝煉了多少雄奇悲壯的天質,而你深深懂得韜光養晦,只肯鑿一小小的孔,讓琢磨過的生命以童子的姿勢嬉嬉然到我眼前來。我們不談身世只論性命,更多時候在校園道上相遇,也只是一語一笑作別,但我堅信:“這人是個大寂寞過的人!”
  那時候,你的面目早已因潛伏的病灶難靖,稍稍地傾斜著,反正已經割過了而且是個慢性子的瘤,就不必管吧,只在你心力用瘁的時候,才憔悴起來,我叫你當心,你復來的信不痛不癢地說:“今早文心課見你挽抱書本飄然而去,霎時間萌生一種遠?的感覺,沒來得及跟你說。有回上聲韻,下了課,正見你倦極而伏案,其時感覺也是一驚。記得有次夜深,與你不期然遇,你說從總圖出來,回宿舍去。夜色下的你步履決定,卻透著層弱倦後的蒼白。一直沒能多問候你,反而是你看出我的憔悴。”你始終不願意稱我“簡媜”,說這二字太堅奇鏗鏘,帶了點刀兵,你寧願正正經經地寫下“敏媜”,說有了這“敏”字,行雲流水起來,不遭忌的。我深深動容,你一片片蓮燦,都為我惜生,而我能為你做什麼?性格裏橫槊賦詩的草莽氣質,總讓我對最親近的人殺伐征討。難得有一回清清淡淡的小聚,臨別時,我不經心竄出那頭獸、那忘情負義恩將仇報的猛禽:“保重喲,下一次見面或許九天,或九年。”你清和的面容浮掠一絲秋瑟,寬懷地笑納這些語鋒契機,你報平安的信通常這麼作結:“寫信、說話,歡喜日復一日。看你什麼時候有空,小談。我擔心一語成讖。”
  爾後,我離了學院,日復日載饑載渴,過的是牛飲而後快的星夜。偶有不死的詩心,才寫些哀哀怨怨的信給親近的人,你總是快快地回:“外出三天,深夜踏雨歸來,檐前出現一小疊信。中有你親切的字跡,你的信柬自然令我喜歡。……
  我的病情,好好壞壞,終須挨上一刀才見分曉。近兩個月來的抱病自守,旦夕之間,情知對於生命底千般流轉,盡須付與無盡的忍愛。我想,他朝小痊,如你之賓士,亦須這樣。一步一履,無非修行。至此,我依然深心樂觀,來日或聚,願其時你的事業大勢底定,我亦澡雪精神。”
  我們深心樂觀著未來,幾次擊掌切磋,暗暗以創格自許,不屑襲調。負氣使才如我,滔滔灑墨,似欲與千夫萬夫一拚。
  你見我清瘦異常,只吩咐我不可太夜太累,我委屈了,說:
  “就活這麼一次,我要飛揚跋扈!”你語重心長地說:“早慧,難享天年的,古來如此。”
  你珍貴我這頑桀的生命,大大地甚于你自己的。那一回生日,你特地去尋玉送我,一龍一鳳繞著凈瓶(啊!會是觀音的凈瓶嗎?),你說鬻玉的老者稱這塊玉的肌理具荷質,返家的途中經過南海路,你去植物園的荷花池,輕輕地輕輕地將這玉沁了又沁……你說:“生命恒有繁華落盡的感覺,只不過,不染淤泥!”
  病魔卻與你弄斧耍戧,你的眼開始不自覺地淚,夜半常因拭淚而難以入眠,你謙稱這是宿業使然。在你卜居的深山窮野,你宛若處子與生滅大化促膝而談,抱病獨居的信,不改涓涓細流的字跡:“有天半夜不能安睡,出至陽臺。山間天象澄明,月光大片大片灑落一地。忽然間,我看見自己月下的影子,細細瘦瘦,怯怯地,觸目竟十分眼熟,但那分明不是日光中的‘我’。我呆呆地忖忖想想,啊,是了——是童話時候的‘我’!我好感動地望著那片身影,然後牽他入夢。偶得一悟,心情願如莊周,處於病與不病之間。”
  你第二度開刀,除去右顏面突變的肉瘤,我將一串琥珀念珠贈你,那是寺裏一名師父突然脫下贈我的,我歡喜生命中“突然”的意象。你認真地戴在手腕,虛弱地在病榻上閉目。我又天真起來了,仿佛一名間諜,在你短兵相接的戰場之前,先給你解藥,你此後可以大膽地無懼地去迎喂毒的流箭。病後,你說:“我漸漸願意把所有的悲沉、蒙昧、大痛、無明都化約到一種素樸的樂觀上,我認為它是生命某種終極的境界。你知我知。”
  最珍貴而美麗的,應該是你赴港念比較文學之前的半年。
  你詩寫得少了,專志狼吞文學批評的典籍,你戲謔這是一樁“反美”的工程,但要我千萬注意,你並非不愛美。我說:
  “管你家的什麼美不美,天天念原文書,把一個人念得豆芽菜似的,這種美簡直王八蛋!”你每星期總要回長庚醫院追蹤病情,我們相約在中午,趁我歇班的時刻,你教我唸書。常常在市囂流矢的小咖啡店裏,你取出一疊白紙、一支鋼筆,在喝了一口微冷的紅茶之後,開始以沙啞沉濁的聲音,為我喚來“福寇”(Michel Foucault),我靜靜地抱膝聽著,進入神思所能觸摸的最壯闊與最陰柔的空間,你的話幽浮起來:
  “……如今,書寫已和獻祭發生關聯,甚至和生命的獻祭發生關聯……”我幡然有悟:“等等,我下一本書的架構出來了,你要不要聽!”知識的考掘通常轉化為創作的考掘,我是銹刀,拿你當磨刀石。你不也說了嗎,我的生命太千軍萬馬,終究不會聽你這座“紫微”。實而言之,你是一則遙遠的和平,為了你,我必須不斷地戰爭。
  有一回,茶冷言盡,你取出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讓我瞧:
  一名十歲男童倚在漫畫書店的租臺邊,白白凈凈的怯生生的,眼睛裏有一股神秘的招引與微燃的悲喜,靜靜地與世界相看。
  我驚嘆起來:“多美啊!是你嗎?”你歡喜地說:“是!”
  那一回,你送我回報社上班,沿著木棉擊掌、械實落墨的磚道,你微微地喟嘆:“天!給我時間!”
  香港一年,你終因病發大量出血而輟學,從中正機場直奔林口長庚,醫師已開了病危通知書。你卻幽幽轉醒,看著病床邊來來往往的友好、同窗,或者,你還在等,當養育的父母雙亡,親生的父母待尋。你那時已不能進食,肉瘤塞住口舌,話也不能說了。你見我來,兀自掙身下床,從雜亂的行李中掏出一塊精緻的香皂,多少年前,我說過一日三浴更甚於心頭歡喜,你在紙上寫著:“多洗澡!”那一剎——那百千萬億年只可能有一回的一剎,我想狠狠地置你于死。
  半年來,我抗拒著再去看你,想回向給你七七四十九遍的經誦終於不能盡讀,我壓抑每一絲絲一縷縷一角角關於你的掛念。只有兩回夢見,一次你以赤子的形象從半空掠過,我仰首不復尋蹤;一次你款款而來,白白凈凈的面目,我大喜,問:“你好了?”你笑而不答,許久許久才說:“還沒開始生病啦!”夢醒後,深深地痛恨自己,現世裏的大歡大美被解構得還不夠嗎?連在可以作主的夢土,也要懦怯地繳械。我終究是個懦夫,不配英雄談吐。
  那麼,敬愛的兄弟,我們一起來回憶那一日午後,所有已死的神鬼都應該安靜敷座,聽我娓娓訴說。
  那一日,我借了輪椅,推你到醫院大樓外的湖邊,秋陽綿綿密密地散裝,輪轉空空,偶爾絞盡磚岸的莽草。我感覺到你的瘦骨宛若長河落日,我的浮思如大漠孤煙。當我們面湖靜坐,即將忘卻此生安在,突然,遙遠的湖岸躍出一行白鷺,摶扶搖直上掠湖而去,不復可尋。湖水仍在,如沉船後,靜靜的海面,沒有什麼風,天邊有雲朵堆聚著。
  你在紙上問我:“幾隻?”
  我答:“十二隻。”你平安地頷首。
  也許,不再有什麼詰屈聱牙的經卷難得了你我。當你恒常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我試圖以小說的懸崖瓦解宿命的懸崖;當我無法安慰你,或你不再關懷我,請千萬記住,在我們菲薄的流年,曾有十二隻白鷺鷥飛過秋天的湖泊。
  猶似存在主義,
  或是老莊,
  或是一杯下午茶,
  或兩本借來的書。
  百般淩虐你,你都不生氣,或,只生一小會兒氣。好似在你那裏存了一筆鉅款,我盡情揮霍,總也不光。有時失了分寸,你肅起一張滄桑後的臉,像一個蹇途者思索不可測的驛站,我就知道該道歉了,摸摸你深鎖的額頭說:“什法子,誰叫你欠我。不生氣,生氣還得付我利息。”
  常常在早餐約會,或入了夜的市集。熱咖啡、雙面煎荷包蛋、烘酥了土司,及三分早報。你總替我放糖、一圈白奶,還打了個不切實際的哈欠。我喜歡晨光、翻報、熱咖啡的煙更甚于盤中物,你半哄半騙,說瘦了就醜,我說:“喂,就吃!”
  你果真叉起蛋片進貢而來,我從不吝惜給予最直接的禮讚:
  “今天表現不錯,記小功一支。”
  早晨恒常令我歡心,仿佛攝取日出的力量,從睡眼沉靜射入驚蟄的流動,有了賓士的野性及征服的慾望。早晨對你卻是苛責的,你霧著一張臉,聽我意興風發地擘畫每一樁工作,幫你整理當日的行程及爭辯的重點,戰役的成果未必留給我們,但我們聯手打過漂亮的仗。
  入夜的城市更顯得蠢蠢欲動,入夜的我通常是一隻安靜的軟體動物,容易認錯、善於僕役,不扎別人的自尊。你活躍于墨色的時空,以銳利的精神帶著我遊走于市集。一碗滷肉飯、石斑魚湯、水煮蝦也是令人難忘的飲食起居。我擅于剝蝦、剔無刺的魚肉,伺候你。你儘管放心地細數我的不對,定讞白日的蠻悍,我一向從善如流,乖乖地向你懺悔。
  當市集悄悄撤退,夜也懨了,我打起一枚長長的呵欠,你說:“走吧!回家。”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歸途。這城市無疑是我們巨構的室家,要各自走過冗長的通道,你回你的臥室,我有我的睡榻。
  那麼,的確必須用更寬容的律法才能丈量你我的軌道。你不曾因為我而放棄熟悉的生命潮汐——不管是過往的情濤、現實的波瀾,或即將逼近的浪潮;我也不必為你而修改既定的秩序——我有我不能割捨的人際、工作的程式,及關於未來的編排。當我們相約,其實是趁機將自己從曲曲折折的軌道釋放出來,以大而無當的姿勢攜手、尋路。你四十過二的音色裏仍留有不肯成熟的童話(要不,你怎麼老是叉橡皮筋偷襲我!);我二十又七的華容仍忘懷不去初為兒女的恣意(挺喜歡捧你的大手,一支一支地啃你的指頭!);你時而化童時而老邁,我時而為人時而原獸,我們生動地演出內心被禁錮的角色,以城市為舞臺,行人當盲目的觀眾。那些令人疲憊的典章制度不容推翻總可以暫忘,你雖然抱怨半生顛躓無以轉圈,我卻不曾慫恿你或然言棄——那些包袱早已變成心頭肉,在我們分手後仍然繼續由你背負的。如是,我期望每一次相聚,透過理智的剖析與情感之疏浚,更助益你昂然駝行。我深知,情會淡愛會薄,但作為一個坦蕩的人,通過情枷愛鎖的鞭笞之後,所成全的道義,將是生命裏最昂貴的碧血。因而,你可以原始地袒露,常常促膝一夜,談你孑然成長的大江南北、談夢幻與現實互滅、談你雲煙過眼的諸多女人、談你遠去的妻與兒女……常常,我看到那一顆三十多年未落的噙淚。
  同等地,我得以在你身上復習久違的倫常,屬於父執與兄長的渴望。過於陰柔的家境,促使我必須不斷訓練自己雄壯、摹倣男係社會的權威;而我生命的基調,卻是要命的抒情傳統,三秋桂子十里芰荷的那種,遂拿你砌湖,我得以歌盡舞影,臨水照鏡(啊!我終究必須戀父情結)。實則如此,每一樁生命的墾拓,須要吮取各式情愛的果實,凡是虧空的滋味,人恒以內在的潛力去做異次元的再造。你在不知不覺中已被我修改,按著我心中的形象發音;正如我願意為你而俯身,將自己捏成寬口的罍,以盛住你酒後崩塌的塊壘——
  任何一樁情緣,如果不能激勵出另一種角色與規則,以彌補夢土與現實之間的斷崖,終究不易被我珍愛。
  於是,我們很理智地辯論著婚姻。
  你說,不曾歇息的情濤,總難免落得一身蕭索,過往的女人不是不愛,卻發現愈愛得深愈陷泥淖;我說,這是剝奪,愛情之中藏有看不見的手。你說,如果我們結婚如何?我問,你視我為何?難道紛落的情鎖不曾令你卻步?你說,我在你心中不等同於女人,屬於一種透明的中性——像白晝與黑夜,時而如男人清楚,時而如女性張皇,你能充分享受訴說,從最崔嵬的男峰吐露至最婉柔的女澤(你有時細心得像一名婢女),我歡愉你所陳述的,那表示,一個人對他(她)內在生命做多元創造的無限可能。而我開始敘述,關於多年來我們另辟蹊徑,如今儼然一條軌道的情愛(請注意,放棄世俗軌道的通常要花更多心血為自己領航,且不再有回頭的可能)。
  我們成就一種無名的名分,住在無法建築的居室,我不要求你成為我的眷屬如同我厭煩成為任何人的局部,你不必放棄什麼即能獲得我的灌注,我亦有難言的頑固卻能被你呵護,我們積極相聚也品嘗不得不的舍離,遂把所能擁有的辰光化成分分秒秒的驚嘆。如果愛情是最美的學習,我願意作證,那是因為我們學到了佈施勝於佔取,自由勝於收藏,超越勝於廝守,生命道義勝於世俗的華居。想必你了解,婚姻只是情愛之海的一葉方舟,如果我們願意乘桴浮于海,何必貪戀短暫的晴朗——要縱浪就縱浪到底吧!我已拍案下注,你敢不敢坐莊?
  我們還要一座殼嗎?讓殼內眾所皆知的遊戲規則逐漸吞噬我們的章法。以我不靖的個性,難以避免對你層層剝奪;以你根深柢固的男係角色,終究會逐步對我干涉。原宥我深沉的悲觀,婚姻也有雄壯的大義,但不適合於我——我喜于實驗,易於推翻,遂有不斷地、不斷地裂帛。
  我情願把這城市當成無人的曠野,那一夜,我爬上大廈廣場的花臺,你一把攫住,將我駝在肩上,哼著歌兒,凜凜然走過兩條街;被擊潰之後如果有內傷,那內傷也帶著目中無人的酣暢。有一日,深夜作別,我內心擊打著滔滔逝水的悲切,不忍責忍你什麼,只想一個人把漫漫長夜走完,你說起風了,脫下外衣披我,押我上車,在站牌旁頻頻向我揮手,然後孤獨地走向你候車的街口。那一剎,我又劍拔弩張,想狠狠刺大化的心臟,遂在下一站下車,拚命地跑,越過城市將滅的燈色,汗水淋漓地回到你的背後,你多麼單薄,掏煙、點火,長長地向夜空噴霧,像一名手無寸鐵的人!我倏地矇住你的眼睛,重重地咬你的耳朵:“不許動!”你回頭,看我,錯愕的神情轉化成放縱的狂笑,我勝利了我說。
  在借來的時空,我們散坐于城市中最淩亂的蓬壁,抽莫名其妙的煙,喝冷言熱語的酒,我將煙灰彈入你的鞋裏,問:
  “欸,你也不說清楚,嫁給你有什麼好處?”
  你脫鞋,將灰燼敲出,說:“一日三頓飯吃,兩件花衣裳嘛,一把零用錢讓你使。”
  我又把煙灰彈進去:“那我吃飽了做什麼?”
  你捏著我的頸子:“這樣麼,你寫書我讀——再彈一次看看!”
  我又把煙灰彈進去。
  我隨手抽了把單刀
  走了趟雪花掩月
  無聲的月夜
  只有鴿子簌簌地飛起
  你怎麼來了?
  明明將你鎖在夢土上,經書日月、粉黛春秋,還允許你閒來寫詩,你卻飛越關嶺,趁著行歲未晚,到我面前說:“半生飄泊,每一次都雨打歸舟。”
  我只能說:“也好,坐坐!”
  關於你生命中的山盟與水逝,我都聽說。在茶余飯後,你的身世竟令我思謀,什麼樣的人,才能與秋水換色,什麼樣的情,才能百煉鋼化成繞指柔。我似乎看到年幼時的你,已然為自己想像海市蜃樓,你願意成為執戟侍衛,為亙古僅存的一枚日,奉獻你絢霞一般的初心。
  那麼,請不要再怪罪生命之中總有不斷的流星,就算大化借你硃砂御筆,你終究不會辜負悲沉的宿命,擊倒的人寧願刎頸,不屑偷生。這次見你,雖然你的眉目仍未能廓然朗清,倒也在一葦航之後,款款立命。你要日復日吐餔,不吐餔焉能歸心。
  把我當成你回不去的原鄉,把我的掛念懸成九月九的茱萸,還有今年春末大風大雨,這些都是你的,總有一日,我會打理包袱前去尋你。但你要答應,先將夢澤填為壑,再伐桂為柱,滾石奠基,並且不許回頭望我,這樣,我才能聽到來世的第一聲雞啼。
  你走的時候,留下一把鑰匙,說萬一你月迷津渡,我可以去開你書中的小屋。我把指環贈你,儘管流離散落,恒有一輪守護你的紅日,等候于深夜的山頭。
  你說:“還要去廟裏燒香,像凡夫凡婦。”
  那日,我獨自去碧山岩,為你拈香,卻什麼話都沒說。
  這就是了,所有季節的流轉永不能終止。三世一心的興觀群怨正在排練,我卻有點冷,也許應該去尋松針,有朝一日,或許要為自己修改征服。
  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頭?

http://big5.cri.cn/gate/big5/bbs.cri.cn/showtopic-472921.aspx

我的母親 - 胡適

我小時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我母親也不准我和他們亂跑亂跳。小時不曾養成活潑遊戲的習慣,無論在甚麼地方,我總是文謅謅地。所以家鄉老輩都說我「像個先生樣子」,遂叫我做「麇先生」。這個綽號叫出去之後,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兒子叫做麇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裝出點「先生」樣子,更不能跟著頑童們「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門口和一班孩子「擲銅錢」,一位老輩走過,見了我,笑道:「麇先生也擲銅錢嗎?」我聽了羞愧的面紅耳熱,覺得太失了「先生」的身分!

大人們鼓勵我裝先生樣子,我也沒有嬉戲的能力和習慣,又因為我確是喜歡看書,故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遊戲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裡去「監割」,(頂好的田,水旱無憂,收成最好,佃戶每約田主來監割,打下穀子,兩家平分。)我總是坐在小樹下看小說。十一二歲時,我稍活潑一點,居然和一班同學組織了一個戲劇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槍,借得了幾副假鬍鬚,就在村口田裡做戲。我做的往往是諸葛亮、劉備一類的文角兒;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榮一箭從椅子上射倒下去,這算是我最活潑的玩藝兒了。

我在這九年(一八九五── 一九零四)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但別的方面都沒有發展的機會。有一次我們村裡「當朋」(八都凡五村,稱為「五朋」,每年一村輪著做太子會,名為「當朋」)籌備太子會,有人提議要派我加入前村的崑腔隊裡學習吹笙或吹笛。族裡長輩反對,說我年紀太小,不能跟著太子會走遍五朋。於是我便失掉了這學習音樂的唯一機會。三十年來,我不曾拿過樂器,也全不懂音樂;究竟我有沒有一點學音樂的天資,我至今還不知道。至於學圖畫,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紙蒙在小說書的石印繪像上,摹畫書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見了,挨了一頓大罵,抽屜裡的圖畫都被搜出撕毀了。於是我又失掉了學做畫家的機會。

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便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甚麼事,說錯了甚麼話,要我認錯,要我用功讀書。有時候她對我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丟臉,出醜。)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裡去敲門。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裡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唸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我是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我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我隨口回答:「娘(涼)甚麼!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剛說了這一句,一抬頭,看見母親從家裡走出,我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後,她罰我跪下,重重的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她氣的坐著發抖,也不許我上床去睡。我跪著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甚麼微菌,後來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我母親心裡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我母親二十三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家中財政本不寬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經營調度。大哥從小便是敗子,吸鴉片煙,賭博,錢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見了香爐便拿出去賣,撈著錫茶壺便拿出去押。我母親幾次邀了本家長輩來,給他定下每月用費的數目。但他總不夠用,到處都欠下煙債賭債。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群討債的,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我母親走進走出,料理年夜飯,謝神,壓歲錢等事,只當做不曾看見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後門出去,央一位鄰舍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開發一點錢。做好做歹的,這一群討債的才一個一個提著燈籠走出去。一會兒,大哥敲門回來了。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並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這樣的過年,我過了六七次。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幹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事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這一套,後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後母後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兒比我只小一歲,她的飲食衣服總是和我的一樣。我和她有小爭執,總是我吃虧,母親總是責備我,要我事事讓她。後來大嫂二嫂都生了兒子了,她們生氣時便打罵孩子來出氣,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話罵給別人聽。我母親只裝做不聽見。有時候,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或到左鄰立大嫂家去坐一會,或走後門到後鄰度嫂家去閒談。她從不和兩個嫂子吵一句嘴。

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出,板著臉,咬著嘴,打罵小孩子出氣。我母親只忍耐著,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便不起床,輕輕的哭一場。她不罵一個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來照管她。她先哭時,聲音很低,漸漸哭出聲來。我醒了起來勸她,她不肯住。這時候,我總聽得見前堂(二嫂住前堂東房)或後堂(大嫂住後堂西房)有一扇房門開了,一個嫂子走出房向廚房走去。不多一會,那位嫂子來敲我們的房門了。我開了房門,她走進來,捧著一碗熱茶,送到我母親床前,勸她止哭,請她喝口熱茶。我母親慢慢停住哭聲,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著勸一會,才退出去。沒有一句話提到甚麼人,也沒有一個字提到這十天半個月來的氣臉,然而各人心裡明白,泡茶進來的嫂子總是那十天半個月來鬧氣的人。奇怪的很,這一哭之後,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裡發牢騷,說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甚麼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了我母親耳朵裡,她氣的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甚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http://www.skhsbs.edu.hk/chi/ref/Artical/105.htm

覓渡,覓渡,渡何處? - 梁衡

  常州城裏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紀念館我已經去過三次。從第一次看到那個黑舊的房舍,我就想寫篇文章。但是六個年頭過去了,還是沒有寫出。瞿秋白實在是一個謎,他太博大深邃,讓你看不清摸不透,無從寫起但又放不下筆。去年我第三次訪秋白故居時正值他犧牲六十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籌備關於他的討論會。他就義時才三十六歲,可人們已經紀念他六十年,而且還會永遠紀念下去。是因為他當過黨的領袖?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是因為他的才氣?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遠讀不完的名畫。
  我第一次到紀念館是一九九○年。紀念館本是一間瞿家的舊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條河,叫覓渡河。一聽這名字我就心中一驚,覓渡,覓渡,渡在何處?瞿秋白是以職業革命家自許的,但從這個渡口出發並沒有讓他走出一條路。“八七會議”他受命於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書生之肩,挑起了統帥全黨的重擔,發出武裝鬥爭的吼聲。但是他隨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後來在長征時又借口他有病,不帶他北上。而比他年紀大身體弱的徐特立、謝覺哉等都安然到達陜北,活到了建國。他其實不是被國民黨殺的,是為“左”傾路線所殺。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讓敵人的屠刀來砍。而他先是仔細地獨白,然後就去從容就義。
  如果秋白是一個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聲:“你朝爺爺砍吧,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也許人們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個書生啊,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秀氣但又有幾分蒼白的面容。他一開始就不是舞槍弄刀的人。他在黃埔軍校講課,在上海大學講課,他的才華熠熠閃光,聽課的人擠滿禮堂,爬上窗臺,甚至連學校的教師也擠進來聽。後來成為大作家的丁玲,這時也在臺下瞪著一雙稚氣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樣折服了一代人。後來成為文化史專家、新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擇,當時準備結婚,想求秋白刻一對印,秋白開的潤格是五十元。鄭付不起轉而求茅盾。婚禮那天,秋白手提一手絹小包,說來送金五十,鄭不勝惶恐,打開一看卻是兩方石印。可想他當時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擠離開黨的領導崗位後,轉而為文,短短幾年他的著譯竟有五百萬字。魯迅與他之間的敬重和友誼,就像馬克思與恩格斯一樣地完美。秋白夫妻到上海住魯迅家中,魯迅和許廣平睡地板,而將床鋪讓給他們。秋白被捕後魯迅立即組織營救,他就義後魯迅又親自為他編文集,裝幀和用料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秋白與魯迅、茅盾、鄭振鐸這些現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齊肩至頂的啊,他應該知道自己身軀內所含的文化價值,應該到書齋裏去實現這個價值。但是他沒有,他目睹人民沈浮於水火,目睹黨瀕於滅頂,他振臂一呼,躍向黑暗。只要能為社會的前進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舉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當時的中國是數一數二了,他曾發宏願,要將俄國文學名著介紹到中國來,他犧牲後魯迅感嘆說,本來《死魂靈》由秋白來譯是最合適的。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時代的有一個人叫梁實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寫悠閑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評為“抗戰無關論”。他自我辯解說,人在情急時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殺人,但殺人畢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還是一直弄他的純文學,後來確實也成就很高,一人獨立譯完了《莎士比亞全集》。現在,當我們很大度地承認梁實秋的貢獻時,更不該忘記秋白這樣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國救民,甚至連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撲上去的人。如果他不這樣做,留把菜刀作後用,留得青山來養柴,在文壇上他也會成為一個、甚至十個梁實秋。但是他沒有。
  如果秋白的骨頭像他的身體一樣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認罪,那?歷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曾是共產黨總書記的向忠發、政治局委員的顧順章,都有一個工人階級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至於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等高幹,還可以舉出不少。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軀演出一場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英雄戲。他剛被捕時敵人並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稱是一名醫生,在獄中讀書寫字,連監獄長也求他開方看病。其實,他實實在在是一個書生、畫家、醫生,除了名字是假的,這些身份對他來說一個都不假。這時上海的魯迅等正在設法營救他。但是一個聽過他講課的叛徒終於認出了他。特務乘其不備突然大喊一聲:“瞿秋白!”他卻木然無應。敵人無法,只好把叛徒拉出當面對質。這時他卻淡淡一笑說:“既然你們已認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過去我寫的那份供詞就權當小說去讀吧。”蔣介石聽說抓到了瞿秋白,急電宋希濂去處理此事,宋在黃埔時聽過他的課,執學生禮,想以師生之情勸其降,並派軍醫為之治病。他死意已決,說:“減輕一點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當一個人從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義之後,他就獲得了最大的堅強和最大的從容。這是靠肉體的耐力和感情的傾註所無法達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軌道的延伸一樣堅定。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向來是以理行事,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跳水、撞墻,唯求一死。魯迅受到恐嚇,出門都不帶鑰匙,以示不歸之誌。毛澤東贊揚朱自清寧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粉。秋白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已達到自由階段的知識分子。蔣介石威脅利誘實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槍決。刑前,秋白唱《國際歌》,唱紅軍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場,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盤腿席地而坐,令敵開槍。從被捕到就義,這裏沒有一點死的畏懼。
  如果秋白就這樣高呼口號為革命獻身,人們也許還不會這樣長久地懷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臨死前又搶著寫了一篇《多余的話》,這在一般人看來真是多余。我們看他短短一生鬥爭何等堅決,他在國共合作中對國民黨右派的批駁、在黨內對陳獨秀右傾路線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會議”,決定武裝鬥爭,永遠功彪史冊,他在監獄中從容鬥敵,最後英勇就義,泣天地慟鬼神。這是一個多?完整的句號。但是他不肯,他覺得自己實在藐小,實在愧對黨的領袖這個稱號,於是用解剖刀,將自己的靈魂仔仔細細地剖析了一遍。別人看到的他是一個光明的結論,他在這裏卻非要說一說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後面的陰影。這又是一種驚人的平靜。就像敵人要給他治病時,他說:不必了。他將生命看得很淡。現在,為了做人,他又將虛名看得很淡。他認為自己是從紳士家庭,從舊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與舊的鬥爭中受著煎熬,在文學愛好與政治責任的抉擇中受著煎熬。他說以後舊文人將再不會有了,他要將這個典型,這個痛苦的改造過程如實地錄下,獻給後人。他說過:“光明和火焰從地心裏鉆出來的時候,難免要經過好幾次的嘗試,試探自己的道路,鍛煉自己的力量。”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靈魂,在這《多余的話》裏還囑咐死後請解剖他的屍體,因為他是一個得了多年肺病的人。這又是他的偉大,他的無私。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塗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歷史,極力隱惡揚善。特別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愛這樣做,別人也幫他這樣做,所謂為尊者諱。而他卻不肯。作為領袖,人們希望他內外都是徹底的鮮紅,而他卻固執地說:不,我是一個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實驗的一部分。當我們只看他的事業,看他從容赴死時,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當我們再看他對自己的解剖時,他更是一座下臨深谷的高峰,風鳴林吼,奇絕險峻,給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個內心既縱橫交錯,又坦蕩如一張白紙的人。
  我在這間舊祠堂裏,一年年地來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著當年門前的小河,河上來往覓渡的小舟。秋白就是從這裏出發,到上海辦學,後來又在上海會見魯迅;到廣州參與國共合作,去會孫中山;到蘇俄去當記者,去參加共產國際會議;到九江去主持“八七會議”,發起武裝鬥爭;到江西蘇區去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他出門登舟之時一定想到“野渡無人舟自橫”,想到“輕解羅裙,獨上蘭舟”。那是一種多?悠閑的生活,多?美的詩句,是一個多?寧靜的港灣。他在《多余的話》裏一再表達他對文學的熱愛。他多?想靠上那個碼頭,但他沒有,直到臨死的前一刻他還在探究生命的歸宿。他一生都在覓渡,但是到最後也沒有傍到一個好的碼頭,這實在是一個悲劇。但正是這悲劇的遺憾,人們才這樣以其生命的一倍、兩倍、十倍的歲月去紀念他。如果他一開始就不鬧什?革命,只要隨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會成為著名的作家、翻譯家、金石家、書法家或者名醫。梁實秋、徐誌摩現在不是尚享後人之饗嗎?如果他革命之後,又撥轉船頭,退而治學呢,仍然可以成為一個文壇泰鬥。與他同時代的陳望道,本來是和陳獨秀一起籌建共產黨的,後來退而研究修辭,著《修辭學發凡》,成了中國修辭第一人,人們也記住了他。可是秋白沒有這樣做。就像一個美女偏不肯去演戲,像一個高個兒男子偏不肯去打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無獲,甚至被人誤會。一個人無才也就罷了,或者有一分才幹成了一件事也罷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幹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沒有幹成,這才叫後人惋惜。你看嶽飛的詩詞寫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記住了他的武功。辛棄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輕時率一萬義軍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只能“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後人也只知他的詩才。瞿秋白以文人為政,又因政事之敗而返觀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義再不說什?,也許他早已沒入歷史的年輪。但是他又說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話,他覺得探索比到達更可貴。當年項羽兵敗,雖前有渡船,卻拒不渡河。項羽如果為劉邦所殺,或者他失敗後再渡烏江,都不如臨江自刎這樣留給歷史永遠的回味。項羽面對生的希望卻舉起了一把自刎的劍,秋白在將要英名流芳時卻舉起了一把解剖刀,他們都將行將定格的生命的價值又推上了一層。哲人者,寧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http://xianyunyehefei.blog.hexun.com.tw/45506882_d.html

第二次考試 - 何為

  著名的聲樂專家蘇林教授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這次參加考試的二百多名合唱訓練班學生中間,有一個二十歲的女生陳伊玲,初試時的成績十分優異:聲樂、視唱、練耳和樂理等課目都列入優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麗和音域寬廣令人讚歎。而複試時卻使人大失所望。蘇林教授一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間不少是有國際聲譽的,但這樣年輕而又有才華的學生卻還是第一個,這樣的事情也還是第一次碰到。
  那次公開的考試是在那間古色古香的大廳裡舉行的。當陳伊玲鎮靜地站在考試委員會裡幾位有名的聲樂專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裡來」,門外窗外擠擠挨挨的都站滿了人,甚至連不帶任何表情的教授們也不免暗暗遞了個眼色。按照規定,應試者還要唱一支外國歌曲,她演唱了意大利歌劇「蝴蝶夫人」中的詠歎調「有一個良辰佳日」,以她燦爛的音色和深沉的理解驚動四座,一向以要求嚴格聞名的蘇林教授也不由頷首表示讚許,在他嚴峻的眼光下,隱藏著一絲微笑。大家都默無一言地注視陳伊玲: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眾目睽睽下,這個本來笑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微微困惑了。
  複試是在一星期後舉行的。錄取與否都取決於此。這時將決定一個人終生的事業。經過初試這一關,剩下的人現在已是寥寥無幾;而複試將是在各方面更其嚴格的要求下進行的。本市有名的音樂界人士都到了。這些考試委員和旁聽者在評選時幾乎都帶著苛刻的挑剔神氣。但是全體對陳伊玲都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如果合乎錄取條件的只有一個人,那麼這唯一的一個人無疑應該是陳伊玲。
  誰知道事實卻出乎意料之外。陳伊玲是參加複試的最後一個人,唱的還是那兩支歌,可是聲音發澀,毫無光彩,聽起來前後判若兩人。是因為怯場、心慌,還是由於身體不適,影響聲音?人們甚至懷疑到她的生活作風上是否有不夠慎重的地方!在座的人面面相覷,大家帶著詢問和疑惑的眼光舉目望她。雖然她掩飾不住自己臉上的睏倦,一雙聰穎的眼睛顯得黯然無神,那頑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種無可訴說的焦急,可是就整個看來,她通體是明朗的,坦率的,可以使人信任的;僅僅只因為一點意外的事故使她遭受挫折,而這正是人們感到不解之處。她抱歉地對大家笑笑,於是飄然走了。
  蘇林教授顯然是大為生氣了。他從來認為,要做一個真正為人民所愛戴的藝術家,首先要做一個各方面都能成為表率的人,一個高尚的人!歌唱家又何嘗能例外!可是這樣一個自暴自棄的女孩子,永遠也不能成為一個有成就的歌唱家!
  他生氣地側過頭去望著窗外。這個城市剛剛受到過一次今年最嚴重的颱風的襲擊,窗外斷枝殘葉狼藉滿地,整排竹籬委身在滿是積水的地上,一片慘淡的景象。
  考試委員會對陳伊玲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從兩次考試可以看出陳伊玲的聲音極不穩固,不紮實,很難造就;另一種則認為給她機會,讓她再試一次。蘇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覺得重要的是為什麼造成她先後兩次聲音懸殊的根本原因,如果問題在於她對事業和生活的態度,儘管聲音的稟賦再好,也不能錄取她!這是一切條件中的首要條件!
  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蘇林教授從秘書那裡取去了陳伊玲的報名單,在填著地址的那一欄上,他用紅鉛筆劃了一條粗線。表格上的那張報名照片是一張叫人喜歡的臉,小而好看的嘴,明快單純的眼睛,笑起來鼻翼稍稍皺起的鼻子,這一切都像是在提醒那位有名的聲樂專家,不能用任何簡單的方式對待一個人——一個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這個姑娘的某些具體情況是這張簡單的表格上所看不到的。如果這一次落選了,也許這個人終其一生就和音樂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從此就被埋沒。而作為一個以培養學生為責任的音樂教授,情況如果是這樣,那他是絕對不能原諒自己的。
  第二天,蘇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電車出發。根據報名單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在楊樹浦的那條偏僻的馬路,進了弄堂,驀地不由吃了一驚。
  那弄堂裡有些牆垣都已傾塌,燒焦的棟樑呈現一片可怕的黑色,斷瓦殘垣中間時或露出枯黃的破布碎片,所有這些說明了這條弄堂不僅受到颱風破壞,而且顯然發生過火災。就在這災區的瓦礫場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著張羅。
  蘇林教授手持紙條,不知從何處找起,忽然聽見對屋的樓窗上,有一個孩子有事沒事地張口叫著:
  「咪——咿——咿——咿——,嗎——啊——啊——啊——」彷彿歌唱家在練聲的樣子。蘇林教授不禁為之微笑,他猜對了,那孩子敢情就是陳伊玲的弟弟,正在若有其事地學著他姊姊練聲的姿勢呢。
  從孩子口裡知道:他的姊姊是個轉業軍人,從文工團回來的,到上海後就被分配到工廠裡擔任行政工作。她是個青年團員,——一個積極而熱心的人,不管廠裡也好,裡弄也好,有事找陳伊玲準沒有錯!還是在二三天前,這裡附近因為颱風而造成電線走火,好多人家流離失所,陳伊玲就為了安置災民,忙得整夜沒有睡,終於影響了嗓子。第二天剛好是她去複試的日子,她說聲「糟糕」,還是去參加考試了。
  這就是全部經過。
  「瞧,她還在那兒忙著哪!」孩子向窗外揚了揚手說:「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只要告訴你姊姊:她的第二次考試已經錄取了!她完全有條件成為一個優秀的歌唱家,不是嗎?我幾乎犯了一個錯誤!」
  蘇林教授從陳伊玲家裡出來,走得很快。是的,這天早晨有什麼使人感動的東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趕緊回去把他發現的這個音樂學生和她的故事告訴每一個人。

                     (選自195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

http://www.millionbook.net/xd/h/hewei/000/001.htm

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 - 季羨林

  我現在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他雖已長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後一次見到這個笑容,卻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學建校五十週年的紀念日。此時,解放軍已經包圍了北平城,然而城內人心並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學生也並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們的內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還有點狐疑,都在期望著迎接解放軍。適逢北大校慶大喜的日子,許多教授都滿面春風,聚集在沙灘孑民堂中,舉行慶典。記得作為校長的適之先生,作了簡短的講話,滿面含笑,只有喜慶的內容,沒有愁苦的調子。正在這個時候,城外忽然響起了隆隆的炮聲。大家相互開玩笑說:“解放軍給北大放禮炮哩!”簡短的儀式完畢後,適之先生就辭別了大家,登上飛機,飛往南京去了。我忽然想到了李后主的幾句詞:“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我想改寫一下,描繪當時適之先生的情景:“最是倉皇辭校日,城外禮炮聲隆隆,含笑辭友朋。”我哪知道,我們這一次會面竟是最後一次。如果我當時意識到這一點的話,這是含笑不起來的。

  從此以後,我同適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揚鑣,“世事兩茫茫”了。聽說,他離開北平後,曾從南京派來一架專機,點名接走幾位老朋友,他親自在南京機場恭候。飛機返回以後,機艙門開,他滿懷希望地同老友會面。然而,除了一兩位以外,所有他想接的人都沒有走出機艙。據說——只是據說,他當時大哭一場,心中的滋味恐怕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適之先生在南京也沒有能呆多久,“百萬雄師過大江”以後,他也逃往台灣。後來又到美國去住了幾年,並不得志,往日的輝煌猶如春夢一場,它不復存在。後來又回到台灣。最初也不為當局所禮重,往日總統候選人的迷夢,也只留下了一個話柄,日子過得並不順心。後來,不知怎樣一來,他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院長,算是得到了應有的禮遇,過了幾年舒適稱心的日子。適之先生畢竟是一書生,一直迷戀于《水經注》的研究,如醉如癡,此時又得以從容繼續下去。他的晚年可以說是差強人意的。可惜仁者不壽,猝死於宴席之間。死後哀榮備至。中央研究院為他建立了紀念館,包括他生前的居室在內,並建立了胡適陵園,遺骨埋葬在院內的陵園。今天我們參拜的就是這個規模宏偉極為壯觀的陵園。

  我現在站在適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後,悲從中來,心內思潮洶湧,如驚濤駭浪,眼淚自然流出。杜甫有詩:“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我現在是“焉知五十載,躬親掃陵墓。”此時,我的心情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自己已經到望九之年,距離適之先生所呆的黃泉或者天堂樂園,只差幾步之遙了。回憶自己八十多年的坎坷又順利的一生,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了。

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別的人先不說了,只談我自己。關於才能一項,再自謙也不能說自己是白癡。但是,自己並不是什麼天才,這一點自知之明,我還是有的。談到勤奮,我自認還能差強人意,用不著有什麼愧怍之感。但是,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機遇的內涵是十分複雜的,我只談其中恩師一項。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根據老師這三項任務,老師對學生都是有恩的。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語言中,只有漢文把“恩”與“師”緊密地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這只能解釋為中國人最懂得報師恩,為其他民族所望塵莫及的。

  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機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六位對我有教導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師。我不一定都聽過他們的課,但是,只讀他們的書也是一種教導。我在清華大學讀書時,讀過陳寅恪先生所有的已經發表的著作,旁聽過他的“佛經翻譯文學”,從而種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種子。在當了或濫竽了一年國文教員之後,由於一個天上掉下來的機遇,我到了德國哥廷根大學。正在我入學後的第二個學期,瓦爾德施密特先生調到哥廷根大學任印度學的講座教授。當我在教務處前看到他開基礎梵文的通告時,我喜極欲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難道這不是天賜的機遇嗎?最初兩個學期,選修梵文的只有我一個外國學生。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誤,而且備課充分,講解細緻,威儀儼然,一絲不茍。幾乎是我一個學生壟斷課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見。二戰爆發,瓦爾德施密特先生被徵從軍。已經退休的原印度講座教授西克,雖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講臺,教的依然是我一個中國學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訴我,他要把自己平生的絕招全傳授給我,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還有他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在吐火羅文研究領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權威。我並非天才,六七種外語早已塞滿了我那渺小的腦袋瓜,我並不想再塞進吐火羅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訴我的是他的決定,一點徵求意見的意思都沒有。我惟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謹遵命。現在回憶起來,冬天大雪之後,在研究所上過課,天已近黃昏,積雪白皚皚地擁滿十里長街。雪厚路滑,天空陰暗,地閃雪光,路上闃靜無人,我攙扶著老爺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沒有見過自己的祖父,現在我真覺得,我身邊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為了學術,不惜衰朽殘年,不顧自己的健康,想把衣缽傳給我這個異國青年。此時我心中思緒翻騰,感激與溫暖並在,擔心與愛憐奔涌。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

  二戰期間,我被困德國,一呆就是十年。二戰結束後,聽說寅恪先生正在英國就醫。我連忙給他寫了一封致敬信,並附上發表在哥廷根科學院集刊上用德文寫成的論文,向他彙報我十年學習的成績。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信,問我願不願意到北大去任教。北大為全國最高學府,名揚全球,但是,門坎一向極高,等閒難得進入。現在竟有一個天賜的機遇落到我頭上來,我焉有不願意之理!我立即回信同意。寅恪先生把我推薦給了當時北大校長胡適之先生,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文學院長湯用彤先生。寅恪先生在學術界有極高的聲望,一言九鼎。北大三位領導立即接受。於是我這個三十多歲的毛頭小夥子,在國內學術界尚無藉藉名,公然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北大的大門。唐代中了進士,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我雖然沒有一日看遍北平花,但是,身為北大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系主任,心中有點洋洋自得之感,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在此後的三年內,我在適之先生和錫予(湯用彤)先生領導下學習和工作,度過了一段畢生難忘的歲月。我同適之先生,雖然學術輩分不同,社會地位懸殊,想來接觸是不會太多的。但是,實際上卻不然,我們見面的機會非常多。他那一間在孑民堂前東屋裏的狹窄簡陋的校長辦公室,我幾乎是常客。作為系主任,我要向校長請示彙報工作,他主編報紙上的一個學術副刊,我又是撰稿者,所以免不了也常談學術問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待人親切和藹,見什麼人都是笑容滿面,對教授是這樣,對職員是這樣,對學生是這樣,對工友也是這樣,從來沒見他擺當時頗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此外,在教授會上,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導師會上,在北京圖書館的評議會上,我們也時常有見面的機會。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後輩,在他面前,決沒有什麼跼踀之感,經常如坐春風中。

  適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決不老氣橫秋,而是活潑有趣。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難忘。有一次召開教授會,楊振聲先生新收得了一幅名貴的古畫,為了想讓大家共同欣賞,他把畫帶到了會上,打開鋪在一張極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嘖嘖稱讚。這時適之先生忽然站了起來,走到桌前,把畫卷了起來,做納入袖中狀,引得滿堂大笑,喜氣洋洋。

  這時候,印度總理尼赫魯派印度著名學者師覺月博士來北大任訪問教授,還派來了十幾位印度男女學生來北大留學,這也算是中印兩國間的一件大事。適之先生委託我照管印度老少學者。他多次會見他們,並設宴為他們接風。師覺月作第一次演講時,適之先生親自出席,並用英文致歡迎詞,講中印歷史上的友好關係,介紹師覺月的學術成就,可見他對此事之重視。

  適之先生在美國留學時,忙於對西方,特別是對美國哲學與文化的學習,忙於鑽研中國古代先秦的典籍,對印度文化以及佛教還沒有進行過系統深入的研究。據說後來由於想寫完《中國哲學史》,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開始認真研究中國佛教禪宗以及中印文化關係。我自己在德國留學時,忙於同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以及佛典拼命,沒有餘裕來從事中印文化關係史的研究。回國以後,迫於沒有書籍資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開始注意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在解放前的三年中,只寫過兩篇比較像樣的學術論文:一篇是《浮屠與佛》,一篇是《列子與佛典》。第一篇講的問題正是適之先生同陳援庵先生爭吵到面紅耳赤的問題。我根據吐火羅文解決了這個問題。兩老我都不敢得罪,只採取了一個騎墻的態度。我想,適之先生不會不讀到這一篇論文的。我只到清華園讀給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聽。蒙他首肯,介紹給地位極高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發表。第二篇文章,寫成後我拿給了適之先生看,第二天他就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生經》一證,確鑿之至!”可見他是連夜看完的。他承認了我的結論,對我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這一次,我來到台灣,前幾天,在大會上聽到主席李亦園院士的講話,中間他講到,適之先生晚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在下午飲茶的時候,他經常同年輕的研究人員坐在一起聊天。有一次,他說: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我乍聽之下,百感交集。適之先生這樣說一定同上面兩篇文章有關,也可能同我們分手後十幾年中我寫的一些文章有關。這說明,適之先生一直到晚年還關注著我的學術研究。知己之感,油然而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還可能有其他任何的感想嗎?

他對共產黨沒有深仇大恨

  在政治方面,眾所週知,適之先生是不贊成共產主義的。但是,我們不應忘記,他同樣也反對三民主義。我認為,在他的心目中,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就是美國政治,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就是美國。這同他的個人經歷和哲學信唸有關。他們實驗主義者不主張什麼“終極真理”,而世界上所有的“主義”都與“終極真理”相似,因此他反對。他同共產黨並沒有任何深仇大恨。他自己說,他一輩子沒有寫過批判共產主義的文章,而反對國民黨的文章則是寫過的。我可以講兩件我親眼看到的小事。解放前夕,北平學生動不動就示威遊行,比如“沈崇事件”、“反饑餓反迫害”等等,背後都有中共地下黨在指揮發動,這一點是人所共知的,適之先生焉能不知!但是,每次北平國民黨的憲兵和警察逮捕了學生,他都乘坐他那輛當時北平還極少見的汽車,奔走于各大衙門之間,逼迫國民黨當局非釋放學生不行。他還親筆給南京駐北平的要人寫信,為了同樣的目的。據說這些信至今猶存。我個人覺得,這已經不能算是小事了。另外一件事是,有一天我到校長辦公室去見適之先生。一個學生走進來對他說:昨夜延安廣播電臺曾對他專線廣播,希望他不要走,北平解放後,將任命他為北大校長兼北京圖書館的館長。他聽了以後,含笑對那個學生說:“人家信任我嗎?”談話到此為止。這個學生的身份他不能不明白,但他不但沒有拍案而起,怒髮沖冠,態度依然親切和藹。小中見大,這些小事都是能夠發人深思的。

  適之先生以青年暴得大名,譽滿士林。我覺得,他一生處在一個矛盾中,一個怪圈中:一方面是學術研究,一方面是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他一生忙忙碌碌,倥傯奔波,作為一個“過河卒子”,勇往直前。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識到身陷怪圈。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認為,這個怪圈確實存在,而且十分嚴重。那麼,我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呢?我覺得,不管適之先生自己如何定位,他一生畢竟是一個書生,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書獃子。也舉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北京圖書館開評議會,會議開始時,適之先生匆匆趕到,首先聲明,還有一個重要會議,他要早退席,會議開著開著就走了題,有人忽然談到《水經注》。一聽到《水經注》,適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擻,眉飛色舞,口若懸河。一直到散會,他也沒有退席,而且興致極高,大有挑燈夜戰之勢。從這樣一個小例子中不也可以小中見大嗎?

最使我感動的是他畢生獎掖後進

  我在上面談到了適之先生的許多德行,現在籠統稱之為“優點”。我認為,其中最令我欽佩,最使我感動的卻是他畢生獎掖後進。“平生不解掩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他正是這樣一個人。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中國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一方面有我上面講到的只此一家的“恩師”;另一方面卻又有老虎拜貓為師學藝,貓留下了爬樹一招沒教給老虎,倖免為徒弟吃掉的民間故事。二者顯然是有點矛盾的。適之先生對青年人一向鼓勵提挈。40年代,他在美國哈佛大學遇到當時還是青年的學者週一良和楊聯升等,對他們的天才和成就大為讚賞。後來週一良回到中國,傾向進步,參加革命,其結果是眾所週知的。楊聯升留在美國,在二三十年的長時間內,同適之先生通信論學,互相唱和,在學術成就上也是碩果纍纍,名揚海外。周的天才與功力,只能說是高於楊,雖然在學術上也有所表現,但是,格于形勢,不免令人有未盡其才之感。看了二人的遭遇,難道我們能無動於衷嗎?

  適之先生於1962年猝然逝世,享年已經過了古稀,在中國歷代學術史上,這已可以算是高齡了,但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似乎還應該活得更長一點。中國古稱“仁者壽”,但適之先生只能說是“仁者不壽”。當時在大陸上“左”風猶狂,一般人大概認為胡適已經是被打倒在地的人,身上被踏上了一千隻腳,永世不得翻身了。這樣一個人的死去,有何值得大驚小怪!所以報刊雜誌上沒有一點反應。我自己當然是被蒙在鼓裏,毫無所知。十幾二十年以後,我腦袋裏開始透進點光的時候,我越想越不是滋味,曾寫了一篇短文:《為胡適說幾句話》,我連“先生”二字都沒有勇氣加上,可是還有人勸我以不發表為宜。文章終於發表了,反應還差強人意,至少沒有人來追查我,我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往後幾年,改革開放之風吹綠了中華大地,知識分子的心態有了明顯的轉變,身上的枷鎖除掉了,原罪之感也消逝了。被潑在身上的污泥濁水逐漸清除了,再也用不著天天夾著尾巴過日子了。這種思想感情上的解放,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願意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出版界也奮起直追,出版了幾部《胡適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雄心最強,準備出版一部超過兩千萬字的《胡適全集》。我可是萬萬沒有想到,主編這一非常重要的職位,出版社竟垂青於我。我本不是胡適研究專家,我誠惶誠恐,力辭不敢應允。但是出版社卻說,現在北大曾經同適之先生共過事而過從又比較頻繁的人,只剩下我一個人了。鐵證如山,我只能“仰”(不是“俯”)允了。我也想以此報知遇之恩于萬一。我寫了一篇長達一萬七千字的總序,副標題是:還胡適以本來面目。意思不過是想撥亂反正,以正視聽而已。前不久,又有人邀我在《學林往事》中寫一篇關於適之先生的文章,理由同前,我也應允而且從台灣回來後抱病寫完。這一篇文章的副標題是:畢竟一書生。原因是,前一個副標題說得太滿,我哪有能力還適之先生以本來面目呢?後一個副標題是說我對適之先生的看法,是比較實事求是的。

  我現在站在適之先生墓前,心中浮想聯翩,上下五十年,縱橫數千里,往事如雲如煙,又歷歷如在目前。中國古代有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許多在至友墓前焚稿的故事。按照這個舊理,我應當把我那新出齊了的《文集》搬到適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彙報我畢生科學研究的成果。但是,我此時雖思緒混亂,但神智還是清楚的,我沒有這樣做。我環顧陵園,只見石階整潔,盤旋而上,陵墓極雄偉,上覆巨石,墓誌銘為毛子水親筆書寫,墓後石墻上嵌有“德藝雙隆”四個大字,連同墓誌銘,都金光閃閃,炫人雙目。我站在那裏,驀抬頭,適之先生那有魅力的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突然顯現在眼前,五十年依稀縮為一剎那,歷史仿佛沒有移動。但是,一定神兒,忽然想到自己的年齡,歷史畢竟是動了。可我一點也沒有頹唐之感。我現在大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感。我相信,有朝一日,我還會有機會,重來寶島,再一次站在適之先生的墓前。

  [後記]

  文章寫完了,但是對開頭處所寫的1948年12月在孑民堂慶祝建校五十週年一事,腦袋裏終究還有點疑惑。我對自己的記憶能力是頗有一點自信的,但是說它是“鐵證如山”,我還沒有這個膽量。怎麼辦呢?查書。我的日記在“文革”中被抄家時丟了幾本,無巧不成書,丟的日記中正巧有1948年的。於是又托高鴻查胡適日記,沒能查到。但是,從當時報紙上的記載中得知胡適於12月15日已離開北平,到了南京,並於17日在南京舉行北大校慶五十週年慶祝典禮,發言時“泣不成聲”云云。可見我的回憶是錯了。又一個“怎麼辦呢?”一是改寫,二是保留不變。經過考慮,我採用了後者。原因何在呢?我認為,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是一個現實,我腦筋裏的回憶也是一個現實,一個存在形式不同的現實。既然我有這樣一段回憶,必然是因為我認為,如果適之先生當時在北平,一定會有我回憶的那種情況,因此我才決定保留原文,不加更動。但那畢竟不是事實,所以寫了這一段“後記”,以正視聽。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01/2005/03/02/342@465690.htm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Intel Finance

Intel Corporation reported record financial earnings for 2010, full-year revenue of $43.6 billion, operating income of $15.9 billion, net income of $11.7 billion, and EPS of $2.05. The company generated approximately $16.7 billion in cash from operations, paid cash dividends of $3.5 billion, and used $1.5 billion to repurchase 70 million shares of common stock. For the fourth-quarter, Intel posted revenue of $11.5 billion. The company reported fourth-quarter operating income of $4.3 billion, net income of $3.4 billion, and EPS of 59 cents. Fourth-quarter revenue, operating income, net income, and EPS were also all records.

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603440853931865540

I joined Intel on 8/16/2010. :D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LeBron James偷灌一球



排名第一的那球

有夠扯的

全場球員都跟遊魂一樣...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泊秦淮 -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http://baike.baidu.com/view/159987.htm
(2)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已經十幾年沒看到"互文見義"了

下次再看到它 應該要等 Judy 念國中吧?

看了這樣的分析 覺得第一句也算頗美的

但是整首詩毫無對仗可言...

PS. 我個人極度偏好對仗結構(parallel construct), 不論是散文或是韻文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黃平洋



小時候最喜歡的選手: 味全龍23號 投手 黃平洋

Ray Allen



真的是太神了!

第四節投進五個三分球, 延長賽再進三個, 最後一球還是直接贏球了!

2011年2月13日 星期日

More News and Comments on Nokia

http://news.cnet.com/8301-30686_3-20031537-266.html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at its annual investor meeting, the Nokia CEO and Microsoft's Steve Ballmer announced that Nokia will ditch its Symbian and Meego operating systems for Microsoft Windows Phone 7. Going forward Windows Phone 7 will be the predominate operating system for Nokia smartphones. The strategy is a bold one meant to combat the growing momentum by mobile competitors Google Android and Apple."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goes much deeper than just an agreement to install Microsoft's OS on Nokia's phones. The companies plan to build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gether as well as share strategic plans. The vision is to create a "third ecosystem" that can compete directly against Apple's iOS and Google's Android platforms."

"From Microsoft's perspective, the company will bring broader integration of software from all its different products as well as its Bing search capabilities and advertising platform, which Nokia can leverage on its devices. Meanwhile, Nokia, the world's largest handset maker, will bring its hardware expertise, its vast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on scale, operator billing relationships, and its Navteq maps and navigation business."

http://www.osnews.com/story/24400/Why_Nokia_Chose_Windows_Phone_7_and_Why_It_s_a_Good_Move

"A lot of people are sad that MeeGo will not be Nokia's main platform. For MeeGo, this is bad news. For Nokia, however, this is great news. MeeGo's development is incredibly slow, and would maybe lead to just 1 (one) (!) device this year. That's not enough. That's too late. If you care about Nokia (as I most certainly do), you can't with a straight face advocate they stick to such a platform. If you care about MeeGo and don't give a rat's bum about Nokia - well, that's a different story."

"As far Symbian is concerned - it's been a dead end ever since the iPhone was released. We're four years down the line, and Nokia still hasn't managed to create a compelling touch-based interface for this otherwise decent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While I'm all for as much competition as possible, I can also see when a platform has run its course. Symbian is done for, it's dead, and I'm glad it's getting buried. It's a relic. I'm hoping the open source community can keep it alive for us enthusiasts, but for Nokia's future, it's a liability, not a strength. "

2011年2月4日 星期五

will.i.am Named Intel's Director of Creative Innovation



Welcoming Will.i.am !!! I gotta feeling that this year is gonna be a good year!
http://software.intel.com/en-us/blogs/2011/01/26/welcoming-william-i-gotta-feeling-that-this-year-is-gonna-be-a-good-year/?wapkw=(will.i.am)

入世之惑 - 王開林

嚴格說來,遊泮求學的階段還只能算作入世的前期,因為羽翮未豐之故,雛鷹也不敢試探雲天。

這種企盼卻不可遏止。

畢竟草原對於羊是一種誘惑,昊旻(上日下文)對於鳥也是一種誘惑。

它們只想到那裡的快樂與自由。

危險呢? 是無處不在的,但它們不怕,所謂初生牛犢不所虎吧。
一個人,除非夭折,入世是遲早的事情。 這張大門也永遠敞開著,不管熙熙者為名,還是攘攘者為利,它都來者不拒。 然而,出口卻相對狹小,在這張窄門外不遠的地方,佈滿了寺院和廟宇,這裡無疑隱藏著一條通往天堂和來生的捷徑。

在寺廟之旁,原本還有隱居者的林藪,現在卻被伐木者斧斤剃成了濯濯童山,連蛇鼠之類也遷居別處了。

入世之前,誰會認定自己命運多舛呢? 儘管人們都很清楚,懷才不遇是常有的事情。

“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些都僅僅是美好的理想和願望。

卞和三獻玉,先是被刖足,後是被挖眼,他以殘廢之軀忍百恥而酬夙願,是大堅忍者,也是大悲苦者,讀史至於此處,怎不令人黯然神傷,惻然心痛?

既有獻玉的人,就有淘金的人。

淘金者逐利,“利”字旁邊有倚刀,他們走的是一條險道。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唯有仁義而已矣。”這種教誨無論是對廟堂之君還是對市井之民,都終告無效。

何況名利相生,蔚然而為世間的大學問大風景,眾人昧於所得,便不計得失。 良知呢? 成了燙手礙眼之物,統統被棄這溝渠。

聖人死在兩千四百七十年前,“仁、義”早已是兩粒乾癟的種子,根本不可能再發芽了。

好啊,你方唱罷我登場,何必分南北劇種呢? 又何必分生、旦、淨、末、醜呢? 還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吧。

入世之初,性善性惡且撇開不顧。

強者說:“虎嘴拔牙,刀口舔血!”

弱者說:“明哲保身,與世無尤。”

智者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愚者說:“有酒有肉,心滿意足。”

看破者出語則又有不同:“人生在世,衣食二字,我富也如此,貴也如此,貧也如此,賤也如此。何必殫思竭慮以求
其餘?”

一個聰明的現代人卻會立刻看到問題的實質所在:“貧富貴賤的區別乃是生活質量高下的區別。人生如朝露易晞,世事如白雲蒼狗,富貴與貧賤又何異於霄壤雲泥?失意者可以'視富貴如浮雲'而自解,卻不應該以此自欺!”

聒耳之聲不絕如縷,我們莫衷一是。

且走一程,看一程,思一程,悟一程。 我們便不難遇見那些欺世盜名之徒和見利忘義之輩。

名利為倘來之物,汲汲於心者,追逐千里而往往不得;淡淡於懷者,退避三舍而屢屢獲之。 名為天下之公器,也是皎皎易玷之物,若讓小人染指,必定敗壞無疑。 偷錢者不惜錢,正如沽名者不惜名,他們的齷齪行為使假名日鄙,真名亦為之賤。

古人何以重名節? 因為他們有一種自覺意識:“要留清白在人間!”
今人踐之踏之而不以為過,都是因為今日之名不同於古時之名,今日之名可由各種新聞媒介去胡亂炒出,古時候,必先實至而後名歸。

入世者惑於名,就會成為迷途的羔羊。

現代人與報紙、聲像結歡甚牢,眼見著各路名人多於皂泡,自己卻默默無聞,怎能不既生煩惱又生羨慕呢? 若真有一點楚霸王項羽的豪氣,便也會大言不慚地說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話來。

入世者惑於名,必然急於見效,如此則往往棄大功而修小技,最終的造化就可想而知了。

人生在世,若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事上成就一二,則可以不抱愧,不遺悔。

立德極為艱難,滄海橫流,若沒有至強至緊的心性,又怎麼經受得起世俗風浪的衝擊? 何況要立德就必須時時以高潔自勵。 在紅塵之中,卓然如鶴立雞群,襯出了宵小之輩的醜陋,是很遭嫉恨的。 孔子周遊列國,孟子說梁惠王,都以失敗而告終,非其理不立,非其言不當,而是因為它們的德操不為鼠蟲之輩所容。 反之,張儀、蘇秦都無德可稱,僅憑其如簧巧舌,就輕而易舉地攫取了功名利祿。

一個才志超凡的人若勇於任事,敢為天下先,又有很好的機遇,也是可以建立一番功業的。 古人說:“難得而易失者,時也;時至而不旋踵者,機也。故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以發。”真要是時運相濟,才志相稱,立功往往只在指麾之間,否則,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甚而至於殺身求仁,舍生取義,功業依然如九丈沙塔,百建難有一成。 “戊戌六君子”愛國不可謂不深,運思不可謂不苦,用國不可謂不勤,最終卻都慘死於屠刀之下,千秋功業也成了夢幻空花。 自古以來,大才子大志士往往落魄失意,除了嗟嘆“時哉命也”,又能如何?

志願不酬,抱負不展,他們就只好退而立言,如顧炎武、王夫之等先賢,都最終走了這條路。 對於他們來說,名山事業乃是最後的依托。

世間立德者少有,而立功、立言者多見。 最可笑的是,百無一能者也想功德圓滿,不學無術者也想著作等身,儘管他們最終被譏為不自量力和糟蹋斯文,卻使塵世添出許多喧囂與煩聒。
厭於立德而惑於立功、立言,其結果往往走向意願的反面。 這樣的功也就很難成為不世之功,這樣的言也就很難成為不刊之言。

世人既惑於名,惑於利,也惑於情。

所謂男女之情,豈是風月二字這樣簡單?

情與欲其實不可分割,純粹的情(僅指心靈成分)是很難孤立存在的,若不是少男少女的遊戲,就是柏拉圖主義者的侈談。

唐朝詩人孟郊有一首《偶作》:“利劍不可近,美人不可親。利劍近傷手,美人近傷身。道險不在遠,十步能摧輪。情愛不在多,一夕能傷神。”這首詩雖然有點危言聳聽的意思,但也並非全無道理。

惑於情,自不免惑於色。 我們自解的辦法雖多,能收奇效的卻根本沒有。 僧侶若遇到這種難題,或可以手捻檀珠,口中念念有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而,常人身上卻全無一點道行,又如何能視紅粉卻白骨? 這就難怪會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溫莎公爵。

孟子說:“食、色,性也。”但極情縱慾就完全超越了本性的限度,適足以使神智兩作。 大丈夫偉男子雖然都是有情之人,但其脫俗之處是在於不受情愛的羈絆,他們能入能出,由於有大氣慨,因此才能成就波瀾壯闊、多姿多彩的大感情。

少年惑於情愛,悔在其後;中年惑於情愛,悔則隨之;老年惑於情愛,悔則立至。 那些千金買笑的人就完全不值一哂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的這種界定未免失之簡單了一些,因為惑也不惑並不以四十歲為分水嶺。 有的人終其一生仍在濃霧之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卻早早地鑽了了黑洞,見到光明。

我從來就沒有斷然決然的出塵之想,一則視為畏途,一則尚無覺悟。 於名利也還沒能修成視之如糞土的功夫,但我有明確的原則,正如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此堅守本心,“三立”之事庶幾乎可成一二? 至於情,我則完全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似乎沒有迷惑的危險。

世間往往有大困惑,爾後才有大覺悟,因此,不怕有惑於其前,只怕無悟於其後。

不惑,無疑是人生中一種大境界。

口中剿匪記 - 豐子愷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齒拔光,為什麼要這樣說法呢? 因為我口中所剩十七顆牙齒,不但毫無用處,而且常常作崇,使我受苦不淺。 現在索性把它們拔光,猶如把盤踞要害的群匪剿盡,肅清,從此可以天下太平,安居樂業。 這比喻非常確切,所以我要這樣說。

把我的十七顆牙齒,比方一群匪,再像沒有了。 不過這匪不是普通所謂“匪”,而是官匪,即貪官污吏。 何以言之?因為普通所謂“匪”,是當局明令通緝的,或地方合力嚴防的,直稱為“匪”。而我的牙齒則不然:它們雖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緝它們,嚴防它們,反而袒護它們。 我天天洗刷它們;我留心保養牠們;吃食物的時候我讓它們先嘗;說話的時候我委屈地遷就它們;我決心不敢冒犯它們。 我如此愛護它們,所以我口中這群匪,不是普通所謂“匪”。

怎見得像官匪,即貪官污吏呢? 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戴的。 但他們竟不盡責任,而貪贓枉法,作惡為非,以危害國家,蹂躪人民。 我的十七顆牙齒,正同這批人物一樣。 它們原是我親生的,從小在我口中長大起來的。 它們是我身體的一部分,與我痛癢相關的。 它們是我吸取營養的第一道關口。 它們替我研磨食物,送到我的胃裡去營養我全身。 它們站在我的言論機關的要路上,幫助我發表意見。 它們真是我的忠僕,我的護衛。 詎料它們居心不良,漸漸變壞。 起初,有時還替我服務,為我造福,而有時對我虐害,使我苦痛。 到後來它們作惡太多,個個變壞,歪斜偏側,吊兒郎當,根本沒有替我服務、為我造福的能力,而一味對我戕害,使我奇癢,使我大痛,使我不能吸煙,使我不得喝酒,使我不能作畫,使我不能作文,使我不得說話,使我不得安眠。 這種苦頭是誰給我吃的? 便是我親生的,本當替我服務、為我造福的牙齒! 因此,我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 在這班貪官污吏的苛政之下,我茹苦含辛,已經隱忍了近十年了! 不但隱忍,還要不斷地買黑人牙膏、消治龍牙膏來孝敬它們呢!

我以前反對拔牙,一則怕痛,二則我認為此事違背天命,不近人情。 現在回想,我那時真有文王之至德,寧可讓商紂方命虐民,而不肯加以誅戮。 直到最近,我受了易昭雪牙醫師的一次勸告,文王忽然變了武王,毅然決然地興兵伐紂,代天行道了。而且這一次革命,順利進行,迅速成功。 武王伐紂要“血流飄杵”,而我的口中剿匪,不見血光,不覺苦痛,比武王高明得多呢。

飲水思源,我得感謝許欽文先生。 秋初有一天,他來看我,他滿口金牙,欣然地對我說:“我認識一位牙醫生,就是易昭雪。我勸你也去請教一下。”那時我還有文王之德,不忍誅暴。 便反問他:“裝了究竟有什麼好處呢?”他說:“夫妻從此不討相罵了。”我不勝讚歎。 並非羨慕夫妻不相罵,卻是佩服許先生說話的幽默。 幽默的功用真偉大,後來有一天,我居然自動地走進易醫師的診所裡去,躺在他的椅子上了。經過他的檢查和忠告之後,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口中的國土內,養了一大批官匪,若不把這批人物殺光,國家永遠不得太平,民生永遠不得幸福。 我就下決心,馬上任命易醫師為口中剿匪總司令,次日立即向口中進攻。 攻了11天,連根拔起,滿門抄斬,全部貪官,從此肅清。 我方不傷一兵一卒,全無苦痛,順利成功。 於是我再托易醫師另行物色一批人才來,要個個方正,個個乾煉,個個為國效勞,為民服務。 我口中的國土,從此可以天下太平了。

窗 - 錢鐘書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開了。春天從窗外進來,人在屋子裏坐不住,就從門裏出去。不過屋子外的春天太賤了!到處是陽光,不像射破屋裏陰深的那樣明亮;到處是給太陽曬得懶洋洋的風,不像攪動屋裏沈悶的那樣有生氣。就是鳥語,也似乎瑣碎而單薄,需要屋裏的寂靜來做襯托。我們因此明白,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裏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

同時,我們悟到,門和窗有不同的意義。當然,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但是,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說裏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門的根本分別,決不僅是有沒有人進來出去。若據賞春一事來看,我們不妨這樣說: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使屋子裏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了享受,無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詩人像陶淵明對於窗子的這種精神,頗有會心。《歸去來辭》有兩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不等於說,只要有窗可以憑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麼?他又說:“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風,小屋子可成極樂世界;他雖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廬山,也用不著上去避暑。所以,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許我們占領,表示享受。這個分別,不但是住在屋裏的人的看法,有時也適用於屋外的來人。一個外來者,打門請進,有所要求,有所詢問,他至多是個客人,一切要等主人來決定。反過來說,一個鉆窗子進來的人,不管是偷東西還是偷情,早已決心來替你做個暫時的主人,顧不到你的歡迎和拒絕了。繆塞(Musset)在《少女做的是什麼夢》那首詩劇裏,有句妙語,略謂父親開了門,請進了物質上的丈夫(materielepoux),但是理想的愛人(ideal),總是從窗子出進的。換句話說,從前門進來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雖然經丈人看中,還待博取小姐自己的歡心;要是從後窗進來的,才是女郎們把靈魂肉體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你進前門,先要經門房通知,再要等主人出現,還得寒暄幾句,方能說明來意,既費心思,又費時間,那像從後窗進來的直捷痛快?好像學問的捷徑,在乎書背後的引得,若從前面正文看起,反見得迂遠了。這當然只是在社會常態下的分別,到了戰爭等變態時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還講什麼門和窗!

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門,而不開窗的屋子我們還看得到。這指示出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門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種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鳥窠獸窟,準備人回來過夜的,把門關上,算是保護。但是墻上開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氣,使我們白天不必到戶外去,關了門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裏因此增添了意義,不只是避風雨、過夜的地方,並且有了陳設,掛著書畫,是我們從早到晚思想、工作、娛樂、演出人生悲喜劇的場子。門是人的進出口,窗可以說是天的進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為躲避自然的脅害,而向四垛墻、一個屋頂裏,窗引誘了一角天進來,馴服了它,給人利用,好比我們籠絡野馬,變為家畜一樣。從此我們在屋子裏就能和自然接觸,不必去找光明,換空氣,光明和空氣會來找到我們。所以,人對於自然的勝利,窗也是一個。不過,這種勝利,有如女人對於男子的勝利,表面上看來好像是讓步——人開了窗讓風和日光進來占領,誰知道來占領這個地方的就給這個地方占領去了!我們剛說門是需要,需要是不由人做得主的。譬如餓了就要吃,渴了就得喝。所以,有人敲門,你總得去開,也許是易蔔生所說比你下一代的青年想衝進來,也許像德昆西論謀殺後聞打門聲所說,光天化日的世界想攻進黑暗罪惡的世界,也許是浪子回家,也許是有人借債(更許是討債),你愈不知道,怕去開,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開。甚至每天郵差打門的聲音,也使你起了帶疑懼的希冀,因為你不知道而又願知道他帶來的是什麼消息。門的開關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來,只要把窗幕拉過一邊,你就知道窗外有什麼東西在招呼著你,是雪,是霧,是雨,還是好太陽,決定要不要開窗子。上面說過窗子算得奢侈品,奢侈品原是在人看情形斟酌增減的。

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劉熙譯名說:“窗,聰也;於內窺外,為聰明也。”正和凱羅(GottfriedKeller)《晚歌》(Abendlied)起句所謂:“雙瞳如小窗(Fensterlein),佳景收歷歷。”同樣地只說著一半。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們看見外界,同時也讓人看到了我們的內心;眼睛往往跟著心在轉,所以孟子認為相人莫良於眸子,梅特林克戲劇裏的情人接吻時不閉眼,可以看見對方有多少吻要從心裏上升到嘴邊。我們跟戴黑眼鏡的人談話,總覺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對,就是為此。據愛戈門(Eckermann)記一八三O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談話,歌德恨一切戴眼鏡的人,說他們看得清楚他臉上的皺紋,但是他給他們的玻璃片耀得眼花繚亂,看不出他們的心境。窗子許裏面人看出去,同時也許外面人看進來,所以在熱鬧地方住的人要用窗簾子,替他們私生活做個保障。晚上訪人,只要看窗裏有無燈光,就約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開了門再問,好比不等人開口,從眼睛裏看出他的心思。關窗的作用等於閉眼。天地間有許多景象是要閉了眼才看得見的,譬如夢。假使窗外的人聲物態太嘈雜了,關了窗好讓靈魂自由地去探勝,安靜地默想。有時,關窗和閉眼也有連帶關系,你覺得窗外的世界不過爾爾,並不能給與你什麼滿足,你想回到故鄉,你要看見跟你分離的親友,你只有睡覺,閉了眼向夢裏尋去,於是你起來先關了窗。因為只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關的。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H.264 vs. VP8

* Simple Questions for Google Regarding Chrome’s Dropping of H.264
http://daringfireball.net/2011/01/simple_questions
(還滿好笑的問題...XD)

* 10 Questions for John Gruber Regarding H.264, WebM
http://www.osnews.com/story/24245/10_Questions_for_John_Gruber_Regarding_H_264_WebM
(最後一個問題有機車到...XD)

Don't you ever try to understand a pro-Apple psycho...